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领袖心经> 第14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2)(2 / 2)

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临济正宗第41代祖师、曹洞正宗第47代祖师明旸法师,在解释“忍辱波罗蜜”时认为,修“忍辱波罗蜜”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难行能行”,即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做到;第二阶段是“难舍能舍”,即别人无法割舍的钱财、女眷、生命等,你可以割舍得下;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后,你才能够达到第三阶段--“难忍能忍”,即别人无法忍受的侮辱,你不仅可以忍受,还能够做到变侮辱为动力,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成就非凡。

其实,“忍辱负重”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的楚庄王,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为老者拾靴的张良,唾面自干的娄师德,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贫困苦厄做《春秋》的孔子,放逐乃赋《离骚》的屈原,双目失明写《国语》的左丘明,痛失双脚修《孙膑兵法》的孙膑,流放蜀地世传《吕览》的吕不韦,囚秦之笼、传颂《孤愤》的韩非子……

所以,侮辱不一定是打击,打击不一定是挫折,挫折不一定是逆境;逆境不表示失败,失败不一定要失意;失意不一定要失望,失望不一定就失去;失去也不一定是末日,末日不一定是结局,结局不一定就是命运。

命运永远只对忍辱负重的人微笑,命运永远只对忍辱负重的人招手。

要想成为强者,首先必须保证不被自己击倒。所以,领导者永远要在下属的心目中保留一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正面形象。

精进波罗蜜,领导者的进取不止

精进需要坚持不懈

精进可以防止懈怠。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时的著名将领。他家境“酷贫”,凭借“少长勤整,自强不息”的精进努力,以一介布衣之身,最终挤入等级森严的门阀之列,位至荆江两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要务。

陶侃以其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道。据说,当年被贬广州后,无事可做,为防止清闲安逸的生活消磨自己的意志,他每天早晨都要把门外的100块砖头搬入书房。到了晚上,再把这100块砖头搬出屋外。面对他人困惑的眼神,陶侃解释说:“我一直致力于帮助朝廷收复中原,但安逸闲散的日子过久了,我一定会变得意志消沉。如果这样的话,将来恐怕就很难再成就大事。”

人都是有惰性的。“六度波罗蜜”之所以特意设置了“精进”一法,就是为了防止修行者产生懈怠之心。关于精进,释迦牟尼在《佛遗教经》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又说:“若行者之心,数数懈怠譬如钻木,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释迦牟尼用水滴石穿和钻木取火的现象喻示修行者,精进不息必有大成,中途放弃将前功尽弃。

释迦牟尼座下著名的“千里眼”阿那律陀尊者未出家前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来由于仰慕释迦牟尼的道行而随其出家。但他一开始依然有普通人的偷懒之心,每次听经闻法时总爱睡觉。有一次,他正睡得香,被释迦牟尼发现后,释迦牟尼毫不留情地当众训斥他:“咄,咄,何为睡!螺丝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陀尊者听到释迦牟尼把他比作畜生、螺丝蚌蛤,非常羞愧,立誓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结果,他因七天七夜连续强迫自己圆睁双眼,最后导致双目失明。释迦牟尼于是教他返照自性之法。

此后,阿那律陀尊者按照释迦牟尼所教的方法修行,再也没有懈怠。他精进不止,终于成就了眼根圆通三昧。他虽然双目失明,最终却能把大千世界的一切万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终于证得“天眼第一”的大神通。

据研究资料表明,毛泽东在1965年写下的著名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最后两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与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韶山毛氏祖训有关。依据在于韶山毛氏祖训中有这样一段勉励毛氏子孙的话:“天下无难为之事,性能不囿于难为之见,不生其畏难之心;审其难为之势而克分其难,酌其难为之理而克任其难,自便难为者转成不难。故有为之才,一生为人之所难为,而行若无事。旁观咤讶,鲜不叹为难为之事,必得难得之人而后成也。”毛氏祖训中的这段话道出了成功者必须具有精进、不懈怠的进取之心。

天下本来没有什么难为之事,面对困难,人们之所以会裹足不前、半途而废,是因为主观上有畏难之心,思想上无克难之志。而“有为之才”在面对困难时之所以能够“行若无事”,是因为他们懂得“审困难之势,酌困难之理”,把困难变成不难。

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知难而进的精神背后,必须要有“肯登攀”的决心、勇气和永不畏惧的执著精神,这就是精进的含义所在。

《大智度论》把“精进”细分为“身精进”和“心精进”两种。所谓“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求一切禅定、智慧时,心不懈惓,是为心精进”,依此类比,可以得出“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是身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是心精进。无论哪种法门,没有精进作为基础,都难以有所成就。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创始人稻盛和夫从小就信奉佛教,到了65岁时,他正式剃度出家,皈依佛门。他在《活法》一书中坦言,佛法中的“精进”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心法”之一。稻盛和夫认为,心法就是活法。企业领导者要想成长,就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永远保持一颗不懈怠的进取之心。

领导者自我修炼的六项精进原则

心灵磨炼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稻盛和夫把佛教中的“精进”法门和他总结的六个心灵培养方法结合起来,归纳出企业领导者自我修炼的六项精进原则。

1.每日持续地付出和努力

稻盛和夫说,他当年创办京瓷时,甚至连经营的“经”字都不认识,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让公司倒闭,只有精进努力、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他说:“如果有人问我成功的秘籍,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他,我能传授给他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一条。”

2.谦虚,不要骄傲

谦虚是人最重要的品德。稻盛和夫把“唯谦是福”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用强硬的手段排挤别人,表面看上去很成功,其实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尽管胸怀火一般的热情和斗志,但他们同时更是谦虚、谨慎的人。”

3.每天坚持反省自己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商汤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警示自己永不懈怠。古贤大德不断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突破,做到日新月异、日清日高。

4.活着就要感恩

常怀感恩之心,对一切都怀有感谢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快乐,我们的心情才会愉悦,我们的心灵才会纯净,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5.积善行,思利他

中国有句名言:“积善之家有余庆。”稻盛和夫说:“我相信‘善有善报’这个法则,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个法则。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和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的信念。”毛泽东也提倡人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政府官员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人要有利他精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使命和成功法则。

6.忘掉感性的烦恼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被担心、恐惧、胆怯、怀疑、懊恼、气愤等感性的烦恼所左右,而这些烦恼正是佛教所说的“无明”和“愚痴”。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错误行为的肇始,“愚痴”是所有错误的根源。只有不断地精进修行,用智慧的光芒照破无明,看穿“愚痴”,用正确的方法理解自我,才能回归本性,成就大我。所以,稻盛和夫说:“只有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挫折和灾难,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强调:“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甚至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我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

禅定波罗蜜,领导者的禅定修炼

禅的内涵

禅,是身学;禅,更是修心之学。禅,直指人心。悟道的人对它心领神会,却又无以言表、难以表达。禅,可证一切智慧,可明一切真理,却只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的来历,与“拈花一笑”的典故有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