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需要恪守的第二个行为准则是“不偷盗”,它对应儒家思想的“智”。所谓“大智若愚”,指的是真正聪明的人都不是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他们懂得成功绝非偶然,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面对利益和物质诱惑,尤其是当团队取得成功之后,在功劳和荣誉面前,领导者不仅要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情操,还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3.不邪淫配义
邪淫的原意是指与正式配偶之外的人发生两性关系。古人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邪淫既是中国发生传统伦理道德所极力反对的,也是饮食男女最难抵挡的诱惑。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生存的企业领导者更要面对“英雄难过美人关”困惑。
逢场作戏不应该成为领导者堕落的借口,风流倜傥也不应该成为企业领导自毁形象的理由。所以,“不邪淫”是当下领导者最值得注意,也是最难把持的“五戒”之一。
4.不妄语配信
佛教戒律中的“不妄语”指的就是诚信。中国古代商帮一直保持诚信的遗风,他们大都崇尚“言而有信,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如北京同仁堂自创立之初就一直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立业之基。
据美国某领导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所有成功的领导者身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信守承诺。
5.不饮酒配礼
佛教之所以把“不饮酒”作为“五戒”之一,是有其深意的。俗话说,“酒能乱性”。佛教禁止佛教徒饮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其酒后乱性。在佛经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修持“五戒”的居士平时清静淡泊,行善积德。某天傍晚外出归家后,他误把放在桌子上的一碗酒当成凉开水喝了一口。按理说,这时他应该立即停止饮酒,但因为觉得酒的味道不错,他就把持不住,把这碗酒一饮而尽。
这时,邻居家的一只鸡刚好飞进他家的院子,他便把邻居家的鸡偷偷杀了。邻居太太到他家来找鸡,他看见邻居太太孤身一人,又长得漂亮,遂起歹意,借着酒劲把她给强暴了。后来,邻居向他兴师问罪,他又极力矢口否认。
这位居士由于喝了一碗酒,先是犯了酒戒,然后又犯了偷鸡和杀鸡的盗戒和杀戒,接着犯了邪淫戒,干下坏事不敢承认,又犯了妄语戒。他之所以一天之内连犯“五戒”,正是源于他未守酒戒。
吉藏大师把“不饮酒”和儒家的“礼”对应参照是非常精妙、恰当的。古人说:“礼者,事之体也。”如果人类没有礼制约束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了。
孔子当年倡导的“礼”,在今天的组织行为和企业管理中,属于组织伦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范畴。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如果没有“礼”的约束,无视组织伦理,没有职业操守,行为举止又乖张放任不加约束的话,他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佛教的清规戒律,虽然在形式上不可能成为企业领导者的行为标准,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又何尝不需要为自己、为团队设定组织管理的“清规”和行为规范上的“戒律”呢?
不同的企业一定会有不同的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无论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何,领导者都应该率先自觉地像释迦牟尼那样“着衣持钵”,为员工作表率。
忍辱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强不息
忍辱的五个层次
佛教有句名言:“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一旦内心充满了嗔恨和妒忌之情,人立刻会怒火中烧、不顾一切,甚至会扭曲人格,任何言行举止都可能说得出、做得了。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嗔恨、妒忌之心,说到底还是“贡高我贵”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胜过他人,不希望被别人超越。当身边的同事职位高过自己时,当他人的收入或成就高于自己时,当领导夸赞他人时,当他人比自己长得漂亮、美丽时……我们就会不舒服,就会妒忌,就会嗔恨不满,就会妒火中烧,就会失去理智。如此一来,就会让自己以前所有做过的好事、留给别人的好印象全都毁于一旦。
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面对嗔恨和妒忌之心,不至于丧失理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忍辱。释迦牟尼根据众生忍辱的行为将其分为生忍、力忍、缘忍、观忍和慈忍五个层次,如图6-3所示:
图6-3 忍辱的五个层次
1.生忍
当侮辱降临又无力反抗时,人们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会强迫自己接受侮辱的意识和行为,叫做生忍。
2.力忍
当侮辱降临时,人们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想法劝慰自己,使内心平静,但这种被强压下来的侮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这种强忍不满的做法叫做力忍。
3.缘忍
当侮辱降临时,人们用佛的因缘观反思自己是否做过什么对不起他人的错事。如果之前(或前世因果)做过这些错事,现在受到侮辱也就可以理解和接受了。这种由果思因的做法会让人在面对侮辱时减轻痛苦,以致最终完全不再有嗔恨之苦。
4.观忍
当侮辱发生时,用佛教的“空”观进行自我释放。想到“万事皆空我亦空”,既然连“我”都是空的,哪里还有什么真实的侮辱呢?这样的观想会令屈辱尽退,嗔恨自消。
5.慈忍
当侮辱发生时,不但不生嗔恨之心,反而对给你侮辱的人生出慈悲之心,同情他、怜悯他。想到因为侮辱你的人因不懂得因果报应,将来不知还会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因此对他产生无量大悲,然后施方便教化,令他觉醒,使其断恶修善,重新做人。
在天台宗国清寺里,有一个殿内专门供奉着国清寺“三贤”--寒山、拾得和丰干的塑像。殿内还刻着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
寒山问:“世人如谤我、欺我、侮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这样回答不是在诅咒施恶之人,而是出于对施恶之人的同情和慈悲的“慈忍”之心。
生忍和力忍同属于“事忍”范围,因为它们都是就事论事、被动强忍的;而缘忍、观忍和慈忍都属于“理忍”范围,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够达到的境界。
忍辱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