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为大梵天王说法,大梵天王恭敬地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他,并把头贴在释迦牟尼的脚上虔诚地顶礼,然后退坐一旁等待释迦牟尼的教化。释迦牟尼拈起金婆罗花,向众人展示,瞬目扬眉,却一言不发。大家面面相觑、茫然无措,都不理解释迦牟尼的用意。
只有迦叶尊者一个人心领神会,破颜一笑。释迦牟尼于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甚深佛慧;有寂灭生死、超脱轮回的精妙心法,可以让众生摆脱一切烦恼,修成正果。但其中妙理深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现在我就把这一妙法传给迦叶尊者,于教外别传一宗。”说完,释迦牟尼便把自己日常所用的金缕袈裟和乞食用的钵盂授予迦叶尊者。自此,佛门禅宗横空出世,迦叶尊者成为释迦牟尼的第一代衣钵传人。
迦叶尊者涅槃之后,释迦牟尼的袈裟代代相传。到第29代传人达摩祖师时,他乘船沿着海路来到中国,在河南嵩山面壁9年,开创了中国禅宗,达摩也被尊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达摩祖师涅槃后,释迦牟尼的衣钵依次传承给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又洞开“自性自悟,顿悟顿修”的顿悟之门,将禅宗发扬光大,使其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之后,禅宗心法一花五叶,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佛教中最大的宗门。
禅意之妙,妙在不可言。正如四祖道信所言:“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宋朝克勤法师汇编的《碧严录》被称为“禅宗第一书”。该书收录了一则名为“一指禅”的禅宗公案。
在浙江婺州的金华山上,有个叫俱胝的禅师,终日精进清修,淡泊坐禅。一天,俱胝禅师禅修的茅庐前来了一位头戴斗笠、名叫实际的比丘尼。她咄咄逼人地问俱胝禅师:“你整日枯坐参禅,到底参出什么没有?”
俱胝禅师知她来者不善,就说:“大德能否摘下斗笠说话?”
实际比丘尼答道:“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我就摘下斗笠向你顶礼。我且问你,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
俱胝禅师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实际比丘尼就绕着俱胝禅师的禅座连转三圈,每转一圈都用手中的锡杖敲击地面一下,对俱胝禅师紧逼诘问,弄得俱胝禅师面红耳赤、如坐针毡。
实际比丘尼走后,俱胝禅师自惭形秽,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他决定天亮后离开金华山求解答案。天快亮时,俱胝禅师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仙人告诉他,十天之内,自有肉身菩萨前来为他指点迷津。
果然,没过几天,杭州天龙和尚途经金华山,俱胝禅师想到梦中情景,便向天龙和尚请教“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天龙和尚没有开口,只是向他竖起一根手指,默然不语。但俱胝禅师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当下开悟。从此以后,不管是谁来请教禅学,俱胝禅师均以一根手指指天,点化他人。而奇怪的是,所有前来问禅的人,只要看到俱胝禅师的这一动作就全都开悟了。俱胝禅师也因此得名“一指禅师”。
有一天,俱胝禅师外出,庙中只有一个跟随他多年的小和尚留在寺里看家。有个修行者前来寺庙问禅,小和尚鹦鹉学舌,也模仿俱胝禅师向问道者伸出一根手指。没想到问禅的人居然也当下开悟了。小和尚因此扬扬得意,以为禅法并没什么玄奥的。
后来,俱胝禅师知道了这件事,询问小和尚当时的经过,小和尚就在俱胝禅师面前举起一根手指。就在这时,俱胝禅师突然抓起戒刀,手起刀落,把小和尚的那根手指切掉了。小和尚痛得哇哇大叫。俱胝禅师抓住禅机,大声逼问他:“快说!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
情急之下的小和尚无以应对,慌乱之中下意识地想要举起手指,却发现自己的那根手指已经被师父切掉了。小和尚刹那之间蓦然惊醒,也大彻大悟了!
《华严经》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俱胝禅师千古一指的机锋就在于此。释迦牟尼刚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的意思是,佛与众生,是一非二,一即一切,我即众生,众生即佛。
《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小和尚断指醒悟的还是这个道理:一即是空,空即是一。
可见,能够勘破真理实相的智慧,就是禅。
领导者需要禅定
修禅的人追求禅定的意义在于禅定能摄受修行者散乱的内心,让其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使其外禅内定,专注一境,在禅定中产生无上妙慧,以无上智慧印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从而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这也是“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的意境所指。
禅定,不一定能够让修行者悟道解脱,但想要悟道解脱的人,却一定离不开禅定。禅定,在“六波罗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布施、持戒、忍辱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禅定,就不可能获得般若智慧;反过来,般若智慧如果没有禅定作为桥梁,就如空中楼阁和水中明月一样虚无缥缈,无以为度。
所以,禅定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纯净心灵的修炼方法。通过禅定,人们可以达到集中精神、统一身心的效果,然后渐渐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看清自我、沉澈心境,使繁杂的内心慢慢变得宁静。就像一杯混浊的水一样,只有让它沉淀之后,才能看清它清澈的本性。这就是禅定的功能。
西方有位探险家在深入茂密的丛林时,为了防止迷路,他请了几个当地的土著人做向导。在开始的几天里,土著人行动快速、健步如飞。可是几天之后,土著人却停了下来再也不愿赶路。探险家问他们为什么,向导们回答:“为了等待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追赶上我们身体的脚步之后,我们才能上路。”
让灵魂追赶上身体的脚步,这也是一种禅定修行。领导者何尝不应如此?当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是否懂得放慢脚步,舒缓一下疲惫的灵魂?当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是否懂得放慢速度,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当身边的诱惑越来越多,我们是否懂得放下得失,看一看路边如画的风景?当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我们是否懂得释放自我,享受一下已经拥有的、真实的当下幸福?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认为,磨炼心灵和提高心智对于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提升自身的个人境界和心灵修养更是如此。稻盛和夫说:“40多年来的禅修悟道,使我有能力让我的生意超越眼前的既得利益。看清躲在事实背后的真相,可以让商人更容易避开错误,获得成功。这听上去很自负,不过我认为,坐禅的确把我的‘天眼’打开了。”
稻盛和夫几十年来每天坚持坐禅,静心思考。他甚至强调:“要想成为领导人物,就必须经过这样的修炼(禅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训练程序。在思维方式方面,我在坐禅和瑜伽中获益良多,我把坐禅静虑时得到的思考和智慧,用到我的生活和商业管理中。”
稻盛和夫在一次采访中,向访问者杨澜说起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的往事。
稻盛和夫于1997年正式剃度出家。他初次外出化缘时,挨家挨户地化缘了一整天,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傍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寺院。途中,稻盛和夫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女清洁工。这位贫穷的清洁工看见稻盛和夫一脸疲惫,便给了他100日元,然后说:“师父,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买个面包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