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领袖心经>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1 / 2)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佛教的“六波罗蜜”

帮助修行者成佛的智慧方法共有六个,佛教称之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在《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段关于禅师修行的记载:

福建建宁府开善寺的道谦和尚曾在师父宗杲禅师门下苦修佛法,却一直没有建树,道谦为此常常苦闷不已。一天,宗杲禅师交给道谦一个任务,让他给长沙的张紫岩居士送一封信。道谦虽然口头答应下来,心里却很是委屈。他想到自己在师父这里修行了20年,不仅一事无成、毫无斩获,每天还被差遣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烦事俗务,心情因此低落到了极点。于是,道谦流着眼泪向师兄宗元禅师诉苦:“我在师父门下已经苦修了20年,至今一无所获。今天师父又要派我去干这种为别人送信的俗差事。这样下去,还不如还俗,就此放弃修行算了。”

宗元禅师劝慰他说:“我陪你一起去长沙吧,免得你一个人孤单无聊。路上所有的辛苦差事我都可以替你做,但有五件事,无论如何我都帮不了你,你必须自己完成。”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禅师说:“吃饭、穿衣、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听完师兄的话后,突然间破涕为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等道谦从长沙回来后,宗杲禅师对道谦说:“你和去长沙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道谦和尚的开悟,是因为他从师兄的那句话里领悟了一个道理:有些事别人可以代替你去做,有些事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修行,就是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去做的事!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核心经典之一。在这篇经文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文字:“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句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在吃饭前穿好衣服,拿起饭钵,来到一个名叫舍卫国的城市里乞讨食物。他在城中挨家挨户地乞讨后,就回到住处。他吃完饭,洗涮好餐具,收拾好衣服,洗干净双脚,安详地端坐在座位上,准备为弟子们授业解惑。

很多人在初次接触佛经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佛经中占有如此崇高地位的《金刚经》,会用这么长的文字记述释迦牟尼琐碎的生活细节呢?”其实,这正是《金刚经》的高深玄奥之处。释迦牟尼想透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暗示众生: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是智慧,生活即是成佛法门。释迦牟尼正是用他在日常生活中“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的日常行为和“饭食讫,收衣钵”的平常心态,体现着修行者高深的“六波罗蜜”(见图6-1)。

图6-1 佛教的“六波罗蜜”

1.布施

入城乞食是布施禅,也叫“布施法门”或“布施波罗蜜”,是三种布施方式之一。修行者乞食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温饱,更是为了随处教化,广植福田,让众生有更多接触佛道、行善积德和听闻正法的机会。

2.持戒

修行者持戒和修行时所要遵守的仪轨戒律是六度中的第二法门--“持戒法门”。佛门之所以制定严格的戒律和操守,是为了保证修行者不入偏门、正道精进。

3.忍辱

释迦牟尼禅行时不择富贵、不分好坏、依次乞食的方式,彰显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同时,他在行乞的过程中,面对所遇到的种种冷眼、蔑视,忍辱负重而不放弃,充分体现了修行者禅修的“忍辱法门”所强调的精神。

4.精进

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仍然入城乞食,每天如此,坚持不辍,从不假他人之手。他的这种自足自律、自行自修的精神暗示了修行者的第四法门--“精进法门”。

5.禅定

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开始进入禅定的实践。修行者通过禅定,获得重新认识生命的大智慧,从而解脱束缚,彻见真我,超凡入圣。这就是六度法门中的第五法门--“禅定法门”。

6.般若

释迦牟尼在完成一系列身教示法之后,入定出世,自觉觉他,开始回答弟子们提问的问题,为众生解惑去疑,阐明真理。这是六度法门中的第六法门--“般若法门”。

佛法戒、定、慧三学表明,“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保持戒律,依戒修行,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进入禅定安静、忘我无我的状态;禅定是为了开启众生的无上智慧。只有开启智慧找到真我,才能最终获得自助助人、自利利他的菩萨功德。

《心经》所说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告诉人们,只要按照这六种对应的治心之术修行,就可以帮助人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释迦牟尼帮助众生成佛的“波罗蜜”,也是帮助领导者成功的“六法门”。与佛教“六波罗蜜”相对应,领导者在自我修炼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可归纳出相应的“六法门”,它们分别是:

领导者无私奉献、教化下属、帮助他人的舍得之道;

领导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表率、自律自觉的行为;

领导者忍辱负重、积极乐观、志在千里、自强不息的精神;

领导者百尺竿头、持之以恒、日新月异、进取不止的态度;

领导者破除束缚、升华自我、修行禅定、感悟真我的境界;

领导者自助助人、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明心见性的智慧。

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笔者把二者之间的互通之处加以对比罗列,如表6-1所示:

表6-1 “六波罗蜜”与领导修炼的互通比较

布施波罗蜜,领导者的舍得之道

布施波罗蜜的内涵

贪心,是人类最难战胜的恶魔。布施,是为了唤醒人们被贪心、私欲蒙蔽的真我自性。有这样一个佛门笑话:

有个大魔王在某地兴风作浪,为害百姓,即使孙悟空去了也降服不了他。后来,释迦牟尼派了一位不会武功的小和尚前去降服这个大魔王,但魔王根本就没把小和尚放在眼里。小和尚见到大魔王后,就拿出一个化缘簿对魔王说:“我不是来和你斗法的,我是来化缘的。施主,请你多少施舍一点吧。”大魔王闻听此言,大叫一声,仓皇逃窜。

这个笑话道出了世人在财物面前的众生相,以及人在贪欲面前的可怜程度。

“布施”作为“六波罗蜜”之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对“布施”存在着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布施”就是把自己的钱财白白地送给别人。其实,“布施”并不是简单地施舍钱财的行为,而是要唤醒布施者真诚的给予之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