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领袖心经>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2 / 2)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阿育王在世时,释迦牟尼已经涅槃将近200年了,但是,在阿育王在世的200年前,佛经中却神奇地出现了一段关于阿育王的记载: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阿难尊者二人入城乞食,看见一群孩子正在路边玩沙子。孩子们用沙子堆成城墙和仓库,还用沙土当做粮食储存在用沙子做成的仓库里。当释迦牟尼走过来时,其中一个孩子虔诚地看着释迦牟尼,并天真地用沙土当做大米布施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愉悦地接受了。阿难尊者不明白释迦牟尼为什么会接受用沙土做成的米,心想:难道这样的布施也会有功德吗?

释迦牟尼看出了阿难尊者的疑惑,便告诉他:“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布施者所发善心的真伪。这个孩子以沙土供养我,完全是出于真心。在我涅槃100多年以后,他必会获得做一个大国国王的福报,他来世的名字叫阿育。”

在释迦牟尼看来,孩子以一掬沙土布施的功德在于他心无恶浊之念,内心清净纯明。所以,布施是心灵纯善的体现,是真心的表达。

日本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和尚是江户时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0两黄金布施给圆觉寺修建寺庙。诚拙和尚收下黄金后什么也没表示,继续做自己的事。施舍黄金的人对诚拙和尚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他高声叫道:“喂,师父!这袋子里有500两黄金!”

诚拙和尚淡淡地说:“知道了。”

这个人更加生气,抱怨道:“师父啊,我给寺庙捐助了500两黄金,难道你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吗?!”

诚拙和尚答道:“你捐献黄金供养佛祖,所得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认为供养佛祖像做生意一样,是为了换取佛祖对你的感谢。那么,我就代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以后,你和佛祖就银货两清、互不相欠了!”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当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首先在南京拜见梁武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后大建庙寺,写经度僧,自认为功德无量。于是,他自负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些善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很生气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所谓“有为之事”,是指梁武帝的行善存有明显的个人目的和功利色彩,他把布施、行善、造庙、度生视为和佛祖之间讨价还价的交易。这种行为不是行善,而是收买;这种布施也不是布施,而是贿赂。所以,《金刚经》上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中的“布”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施”是给予、散尽的意思。在佛教理论里,从形式上把“布施”分为三类,即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财布施

用自己的体力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智慧为别人出谋划策,以解别人的燃眉之急,这种方式叫“内财布施”。因为人在用体力和智慧帮助别人后,体力会很快恢复,智力也不会减少。而拿出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行为叫“外财布施”。

这两种“财布施”的方式都属于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的“鱼”的范畴。因为这些布施只能解决别人当下的困难,不能解决长久的、心灵的困扰,所以也是最低层次的布施。

2.法布施

告诉别人解脱痛苦的方法,即所谓“法布施”,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渔”。它指的是与其给饥饿的人一条鱼吃,让他暂时填饱肚皮,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让他从此不再饥饿。所以,《法华经》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3.无畏布施

让别人了解到自己能超越生死轮回,从此不再对痛苦心存畏惧、恐怖和迷惑,从而让别人也像佛祖一样看清真我、了却烦恼,得到无所畏惧的精神慰藉,这就是“无畏布施”。《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菩萨以方便力为我们在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

无论实行哪种形式的布施,都要遵从佛教所提倡的“发心正,果必圆”的无私奉献精神。《金刚经》上也不止一次提到修行者应具有正确的布施方法和心态。比如,书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在告诫世人:真正的布施要求布施者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心态,而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贪求回报。

领导者的布施波罗蜜

“帮助员工成长”的理念实质上等同于佛教中的“法布施”,可是许多领导者在实施人才战略和提升员工能力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认识误区,即培养员工的能力无异于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这种认识广泛存在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群体中。他们认为当企业好不容易把员工培养出来以后,员工不但不怀感恩之心,反而会向企业提出加薪、升职等条件,或者干脆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

但笔者认为,领导者应该明白:员工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只有帮助员工成长,客户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团队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如果出现了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的畸形结果,企业也应该反思自身的用人、留人环境和员工的成长环境是否存在问题。

从理论上讲,领导者培养员工的态度就体现了其对“法布施”的认识。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存在员工跳槽问题,但这些企业不会因为员工可能跳槽,就不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所以,领导者所能做的,应该是保持一颗真诚的布施心去关注和培养员工,本着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去关心和帮助员工。

领导者的布施心和奉献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领导者个人为企业付出了多少精力或放弃了多少物质利益上,还应该体现在领导者帮助了多少员工提升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及如何对待自己为团队付出、为群体牺牲、为员工奉献的行动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的这两句话概括了水的全部美德,那就是,水的德行在于利益众生而功成弗居,成人之美却不图回报,无私奉献但不争名夺利。

水居善地,是为了利益他人;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领导者也应该像水和蜡烛一样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当领导者明白了这种舍得之道后,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实践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和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了。

放弃领导者的官本位意识,凸显团队成员的核心地位,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是一种舍得之道。星云大师有这样一句名言:“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领导者在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过程中,也有必要长期保持这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虚怀若谷、甘居人下的领导境界和胸襟。让每个成员“重要”,让领导者“不重要”,恰恰是领导者的“重要”所在。只有当每个团队成员在企业里慢慢变得重要时,领导者的重要价值才能体现,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也才能得到证明。

持戒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律自觉

佛门“五戒”

菩萨的功德在于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如果说“布施”侧重于利他和助人,那么“持戒”则侧重于自觉和自助。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要“以戒为师”,可见“持戒”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修行者误入歧途。

“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它不只是对修行者某些特定行为的禁止,还有止恶和行善的含义。佛教的清规戒律很多,一般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条戒规,而尼姑则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规。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五戒”是所有佛门弟子及修持佛法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戒规。“五戒”看似简单,但若真的做起来却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隋朝的吉藏大师在根据三大护国佛经之一的《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撰写的《仁王经疏》中,把佛教“五戒”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仁、义、礼、智、信作比较后,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对“五戒”进行了重新阐释,见图6-2:

图6-2 佛教“五戒”与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的比较

企业领导者“五戒”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从儒家思想的仁、智、礼、义、信的角度可能更便于理解佛教“五戒”的哲理和内涵。

1.不杀生配仁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意思是,作为君主,如果事先没有对百姓进行必要的教化,而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法令,却被施以酷刑,这样行为叫做“虐待”;事先没有告诫百姓必须遵守的法令规则,也不给予必要的支持协助,却强行要求百姓完成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行为叫做“残暴”。

“虐”和“暴”与“仁”对立,也是英明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做的行为。领导者应该懂得,只有充分提升员工能力并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者,才能称得上是“仁爱”的领导者。

2.不偷盗配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