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查实施效果要有标准
检查实施效果要有一定的标准。制定任何对策时,生产管理者都要明确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设定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时间点、检查方法、负责人、检查重点还有方法的合理性,等等。
生产管理者要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检查效果,如改进方法是否合理、操作方法是否简单,等等。确认效果时,生产管理者还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存在,如有人说效果不错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市场行情变好了。生产管理者要查清楚这些因素是不是确实存在。
如果实施的效果不好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生产管理者还需要把问题按照标准程序再分析一遍;如果实施的效果比较好,就可以将对策标准化。
2.将对策标准化
对策标准化包括具体的作业方法,具有简单化、步骤化、图表化、操作性强等特点。对策标准化要以作业的重点为主,特别是注意事项,必须遵守的事项亦需明确说明。标准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制作一份优秀的作业指导书。
区分企业的作业指导书优秀还是普通就是要看作业指导书上的文字多不多、有没有图片、有没有具体步骤、有没有重点和难点。凡是文字太多,但图片、步骤、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的作业指导书,都需要继续补充和完善。
一份优秀的、漂亮的作业指导书应该是这样的:
(1)文字简洁
作业指导书的用语一定不要冗长啰唆,简洁的文字既要能说明表达的意思,又要能达到让大家一看就明白、能操作的效果。
(2)步骤清晰
每一步骤都要说得非常清楚。
(3)图文并茂
在作业指导书上,针对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配以示意图,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而且也能达到解释说明的效果。
(4)重点和难点突出
这个岗位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最难做的地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作业指导书上都要有详细说明。
(5)通俗易懂
作业指导书是写给谁看的呢?很多人可能会回答是给操作员工看的。如果只是给操作员工看,等员工在一个岗位上操作半年后,是不是就可以拿走这份作业指导书了呢?因为员工背都能背出来,还要它干吗?
其实,作业指导书除了给员工看,还要给检查的生产管理者、老板及客户看。生产管理者实行走动管理时,当他走到一名员工面前时,如果他想知道员工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他就可以根据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观察员工的操作过程。如果发现有差异,生产管理者就可以马上把班长找来,让班长告诉员工如何按照标准操作。
另外,如果企业老板来车间视察时,生产管理者可以告诉老板企业有作业指导书,质量也有控制标准,员工都在按照标准操作。当老板走到员工面前,他就可以参照作业指导书观察员工是不是按照标准操作了。如果员工都按标准操作,老板就会很高兴。但如果他发现员工的操作规范与作业指导书不同时,生产就容易出问题。
还有就是当客户来公司参观时,销售部门的管理者就会向客户介绍:“你看我们的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因为我们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员工都是按照标准做的。”客户看完这些标准后,就会到现场去观察。当客户走到员工面前,就会一边看作业指导书,一边观察员工在如何操作。如果客户发现员工是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的,客户就会很满意。
作业指导书一定要让大家都看得懂,不要写得只有生产管理者看得懂,而员工、老板和客户却看不懂,否则,这份作业指导书就没有多大意义。
某企业的作业指导书在作秀
有一次,我去某知名企业参观。在参观生产线时,我发现自己看不懂他们的作业指导书,而且上面的字很多,字号也很小,估计员工在看这份指导书时也要凑上去才能看清楚。
我当时就觉得那份作业指导书是在作秀,因为员工不可能停下工作去看,检查人员也不可能凑上去仔细看。那么,这就不算是一份优秀的作业指导书,因为它不符合标准。
标准的作业指导书应该是这样的:员工工作时,只要抬头就可以看到,检查人员从旁边走过时,也一眼就能看得清。这样的作业指导书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摆样子,不实用。
很多企业都有作业指导书,但是不是所有的作业指导书都很优秀、都能说明问题,这就需要生产管理者严格把关,制作出一份优秀的、标准的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