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管理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班长、员工都了解我们的生产计划,而传统的生产管理常常是车间主任把生产计划下达给班长、组长,班长、组长只知道现在要生产1000个这种产品,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要。
但是有了看板管理,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班长都知道现在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生产,甚至这时候还可以减少很多做生产计划的人员。这就是看板管理的作用。
主生产计划下来以后就会往各个车间下达一个大概的生产计划,然后每一个车间又向前面的工序下指令,一直到采购部门。这些生产指令的传递就是通过看板来完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板慢慢地又被电脑所代替了,这就是MRP或ERP系统。这些系统是把一些看板用电脑来代替,工序与工序之间都用电脑联网,每道工序用电脑来给上一道工序传达指令,下一道工序也通过电脑与上一道工序来联系。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推行MRP或ERP,真正成功的企业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如果企业之前没有做JIT,现在突然上MRP或ERP系统就太超前了,是没法完成的。MRP和ERP只是电脑软件,它只是把我们很多复杂的手工操作电脑化、效率化,但是它不能解决我们JIT提出的一些观念、方法和问题。实际上,MRP和ERP只是工具,它们需建立在JIT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没有推行JIT就直接推行MRP或ERP,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2.看板的四大机能
1.生产及运送工作指令。
2.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
3.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
4.改善的工具。
JIT生产方式是以降低成本为基本目的的,在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全面展开的一种使生产有效进行的生产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作为JIT生产方式的重要管理工具的看板,目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机能。
(1)生产及运送工作指令
生产及运送工作指令是看板最基本的机能。公司的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预测及客户订货制订生产计划,向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总装配线)下达指令。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后工序逐次向前工序下达指令,各工序的生产都依据记载着生产和运送的数量、时间、目的地、放置场所、搬运工具等信息的看板来进行。
(2)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
各工序要根据看板进行生产和运送,如果没有看板,就不进行生产,也不进行运送。如果看板数量减少,则生产和运送的量也相应减少,因为看板所标示的只是必要的量。所以,运用看板能够做到自动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
(3)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
看板是管理人员进行目视管理的有效工具。看板会附在实物上存放,前工序须按照看板上的顺序进行生产,所以作业现场的管理人员对生产的优先顺序能够一目了然。他们想要了解后工序的生产情况、本工序的生产能力利用情况、库存情况及人员的配置情况等信息,只要通过看板就可以知道了。
(4)改善的工具
为什么说看板是一个改善的工具呢?
因为看板多了,就说明我们中间的在制品多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减少看板来不断减少我们的中间在制品。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减少到没有看板。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我会详细讲到一个流的生产方式,即每一个工序只有一个在制品,在制品生产完以后马上送到下一道工序,这时候就不用看板了。当然,实际操作中企业还是需要看板的,只是我们要尽量减少看板,看板越少,我们的工作就做得越好。
所以看板就是一个改善的工具,我们可以把十个看板变成八个、变成七个、变成五个、变成三个……这样不断地改进。
3.看板的六个使用规则
1.没有看板就不能成产,也不能搬运。
2.看板只能来自后工序。
3.前工序只能生产取走的部分。
4.前工序按收到看板的顺序生产。
5.看板与实物要一起传递。
6.不能把不良品交给后工序。
看板的使用应严格遵守这六个使用规则,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没有看板就不能生产,也不能搬运
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向前工序领取必要数量的零部件。没有看板就说明后工序现在不需要产品,这时候如果生产就变成多余的中间品了。
(2)看板只能来自后工序
JIT生产是拉动式的生产方式,只能从后工序往前工序送看板,然后前工序才能按照这个看板去生产。
(3)前工序只能生产取走的部分
后工序把前工序生产的产品取走了,前工序就生产以补足那一部分,不能生产太多。
(4)前工序按收到看板的顺序生产
收看板是有顺序的,前工序的生产顺序是:先送过来的看板先生产,后送过来的看板后生产,这样前工序就知道后工序最急需的是什么产品,第二急需的是什么产品。
(5)看板与实物要一起传递
一般情况下看板在传递的时候会与实物一起传递,也就是说看板在传递信息流,而我们的实物就是物流,信息流要与物流结合在一起。
(6)不能把不良品交给后工序
如果前工序把不良品交给后工序,而看板上标准的后工序所需要的中间品的数量是固定的,例如后工序需要20个中间品,前工序提供的20个中间品中有一个是不良品,这时候就只剩下19个能用,就达不到后工序要用的量,后工序就不能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