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这么多年,萧谨依靠自身的亲身经历和郑芝龙的情报系统,得出一个结论,清军之所以能入关,原因有很多,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末的阶级矛盾太严重了。一开始士绅阶层压迫农民阶层太狠了,有功名的士绅不缴税,把大明朝廷征收的绝大部分田赋都转嫁到农民阶层上面去了,后面李自成三年免征的口号赢得了农民阶层的支持,成了农民阶层利益的代言人,开始疯狂报复士绅阶层,李自成大军所过之处,士绅阶层被迫出钱出粮,“追赃助饷”的政策出来后,被拷打致死的士绅更是不计其数。
当一个民族的上层与下层矛盾太过剧烈的时候,另一个民族就有了趁机而入的机会,就像两夫妻由于家庭矛盾,反目成仇,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外人趁机介入并拆开这个家庭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只能说多尔衮为首的清庭很高明,成功抓住了明末汉族上层与下层矛盾太过剧烈的机会,趁机而入,打击李自成所部。打赢李自成所部,得到许多缴获后,清庭还很知趣地把从李自成那里缴获的金银归还一部分给明朝原来的官员们和地主们,赢得了相当多汉族士绅的支持,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一个家庭被拆开之后,这个家庭就不复存在了,一个民族的上下层被拆开之后,等待这个民族的又会是怎样的结局?”萧谨在心里问自己道。
萧谨想了好一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汉族规模如果小一点的话,恐怕真的就消亡了,即使汉族规模这么大,也沉沦了很长时间,直到一个伟大的政党和一个伟大的领袖出现后,才开始慢慢有了重现昔日辉煌的可能。
看到萧谨坐在画板旁边的椅子上发愣好一会,不懂在想什么,这种场面郑森见了好几次了,他没敢吵师父,他喝了两口茶,坐在椅子上默默等待。
“看来有学问的人都是这样,想问题总是会陷入沉思。”郑森在心里想到。
想了一会,萧谨终于回过神来,他看到郑森在旁边瞪着大眼睛,一声不吭地看着自己,他直接愣住了。
穿越前萧谨也是当老师的,上课的时候他还没有走神过,穿越后给郑森上课时,偶尔会想起穿越前的事情,走神三四次了。
萧谨咳嗽了一下,笑了笑,说道:“郑森,我们继续上课。京城所需的粮食每年都是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到京城,所以建奴入关与李自成大战后,不管哪个是胜利者,都会派大军南下,你说现在在南京登基的福王守得住南方吗?”
萧谨脸皮很厚,一点都没有提刚才想事情入迷,走神的事情。
郑森听完陷入了深思,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他想了好一会,用不是很确定的语气,说道:“淮河一带河流纵横,骑兵优势大打折扣,昔日宋室南渡,依靠淮河一带的地利建立防线,顶住得女真人的进攻,后面蒙古人南下时,淮河防线也很稳固,直到宋室灭亡,淮河防线都没有被突破。如今大明江南半壁江山仍在,像昔日宋室一样,依靠淮河一带的地利建立防线防御李自成或建奴的南下大军吧,即使最终不守,应该也能守个三四年吧。”
萧谨就知道郑森会想到宋朝时的历史经验,他露出一个意味深长地笑容,谆谆教导道:“郑森,很多事情我们需要回顾以往的历史,利用历史经验来给现在的事情做决断,但绝不能直接照抄前人的经验,因为时移势转,现在很多情况都跟以往大不一样了,直接照搬前人的策略会出大问题的。”
“那现在的淮河地区,跟宋朝时有什么不同。”郑森十分不解地问道。
“当然有很不同。”萧谨一边说,一边从书桌里拿出一张纸,他用糯米把这张纸在画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