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想,其实挺不是滋味的,或许真的是我定位错了,我天真地以为城市的居民是注重菜品品质的,但是在售价面前,品质还是排在第二位的,但我总觉得这是讲不通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讲他们现在吃的菜没有味道,没有老家的菜好吃,我一直觉得搞无农残非大棚的农产品是有市场的。
昨天,我说想开始做农产品,有的网友也给我留言,说是农产品不好做,这个我也大体了解一些,保鲜是关键,这是可以做到的。
我不死心,我还是想小规模的尝试一下,困难会很多,捋顺了就好了,就像我们的中药材项目一样,也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
尽管会很难,但会让我们逐步掌握这里面的门道,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开始做中药材生意后,在报价问题上我陷入了迷茫,很是搞不懂。
面对农户,我是买方,我让农户先报价,农户却从来都是让我先报价,而且还对我让他报价的做法嗤之以鼻。
面对客户,我是卖方,我让对方先报价,对方说哪有买方先报价的,并对我极尽嘲讽。
我蒙了,在买卖的过程中究竟该谁先报价?难道真的是“中间商赚差价”,作为中间商,我就应该受这样的夹板气。
这就需要先分析心态,我是这样过这一心理关的。
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卖方先报价的,按照这个原则来看,有人是破坏规则了。
从农户的角度,他是想把产品卖个好价钱,所以常常价比三家,谁出的价高他就卖给谁,这无可厚非,但有些时候,农户玩赖,这就不好了。听我的客户说,很多农户,一看到有很多人出价,他就反而不卖了,在坐等着涨价,等到涨不上去了,希望落空了,他们就会反过来打电话低价卖给你,这一点挺恶心的,典型的不道德,只是这个道德没有评判的标准,屡见不鲜,已经形成了规律。
从客户的角度,他为了低价买到商品,会先让我报价。之前谈好的互利共赢啊,利益均分啊,在真的交易的时候就啥也不是了,多挣一块是一块,很少有人会发慈悲给你涨价来分享他的利益,吃进嘴里的肉怎么又能吐出来呢,那不是傻子吗。
其实,谁先报价所关注的核心就是自身利益,谁也不愿意在真正交易的时候让渡这部分权益,如果没有人让步,这笔生意肯定就做不成。
经过这半年的总结反思,我想好了,以后我就先出价,在农户和客户那我都先出价,其实我先出价也能掌握主动权,我用质量来说话。在农户那,质量达不到那个要求肯定给不了我报的价;在客户那,质量高于他要的标准我肯定要加价。
这就是生意经,更多是思维和脑力上的较量,挺费神的,但做生意挣得就是这个钱。
夏天算是中药材经营的淡季吧。
其实真正把生意做好的,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我一直这样觉得。
夏季最难受的一点就是没有新货,农户一般都不采药,大多都是吃上半年的库存,因此,很多品种也就成了香饽饽,这些中间商也就开始坐地起价,从而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今年做中药材生意以来,跟我们常接触的有两个供货商,我们又额外找了几个备用供货商,但大都是没有长远眼光的角色,这也是我们的期望高了,如果人家真的有那个远见或是头脑,现在也早就不是一个小中间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