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光武七年七月,洪泽湖涨水,淹了老朱家的祖陵。从凤阳知府到泗州知州,请罪的官员不断。朱亨嘉说话算话,罪在朕躬,自己担了,一个官员的脑袋都没砍。
感动得孟千里直呼:吾皇圣明。
??
何吾驺致仕,孙金鼎和顾奕对调、去了奴儿干,南京内阁里如今只剩下了三位阁老:关守箴、郑封和顾奕。关守箴和顾奕好得穿一条裤子,朱亨嘉有些不放心。倒不是他怀疑关、顾二人的忠心,相反,这两人都是从龙功臣,忠诚度还是没问题的。只是帝王乃是寡人,孤家寡人,怀疑一切权臣,是帝王的天性。
越是雄主,疑心病越强。
朱亨嘉觉得关守箴权力太大了,得制衡他。
于是,大升阁臣,将苏观生由武英殿大学士,升为与关守箴并列的文华殿大学士;郑封、文安之由文渊阁大学士,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提升其他阁臣地位,确实能制衡关守箴,可如今留在南京的大学士只有三人,关、顾又极亲密,朱亨嘉睡不好觉,觉得有必要再调个阁老回来。
本来最佳制衡关守箴的人选是孙金鼎,可孙先生已经被派到奴儿干去了,君无戏言、朝令夕改,不是皇帝的作风。
他想了想,剩下的三位在外大学士,文安之,年纪大了些,身体又不好;何腾蛟,以前喜欢玩弄权求,自己对他印象不好,这些年虽然改了,但总归有些不放心;苏观生,呆呆的,性子太直,自己也不是很喜欢。
想了一圈,实在是缺少一个既能让自己满意、又能制衡关守箴的人,最后,索性任余朝相为东阁大学士入阁。余朝相是从龙功臣,资历够了,又与孙金鼎关系密切,简直就是皇帝用来制衡的好旗子。
刘泌杀介休范氏一事,让朱亨嘉深感到大明吏治的腐败。他需要一柄剑,一柄反腐倡廉的利剑。
左思右想,忽然长叹一口气,自言:“苏老儿虽然性子古怪,倒端得是柄好剑!”
苏观生乃是号称“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老爷”,官声是极好的。虽然脾气怪,不巴结朕,但还是有优点的。比如,嫉恶如仇,惩治贪官不手软;再比如,清贫如水,粗衣陋食不觉苦;最难得的是从不搞帮派,既不是关党,亦非孙党,乃是只忠于朕的第三党。
嗯,此人可以用,须大用。
想了想,下旨调两广总督苏观生回南京,以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主持吏部,大力开展肃贪运动。
苏观生也不推辞,一回南京,立即整顿官场风气,罢免了一百三十七名冗官、庸官。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也由于此,得了个“官屠”的好名声。
为了培植第三股势力,同时卖苏观生一个好,朱高嘉下旨,将苏观台一直很欣赏的吕留良,擢为北直隶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