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历史小说>南明靖江王> 第五百八十七章 官场(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八十七章 官场(九)(2 / 2)

别看光武帝居于深宫,却对朝中的各个派系了若指掌。事实上,朝中分成这么多派系,也是他刻意为之。为帝之道,首在制衡。大臣们分为几派,互相牵制,皇权才能稳固。这也是封建王朝,党争激烈的重要原因。只不过雄主能掌控得了党争,不使其危害朝政,而庸主则驾驭不住,祸国殃民。

新朝初建的这场大规模党争,便以喜剧性的局面开始了:何党和孙党恶斗,便宜了关党和不结党的郑封。

朱亨嘉虽然已经决定彻查陈曾禹,却又想将党争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还没想好怎么办,何党的另一员大将右都御史黄宗義又开炮了。

黄宗義亦是有名的大儒,自然听士林前辈何吾驺的。他的炮口并没有对准陈曾禹,而是朝向孙金鼎的弟子刑部右侍郎刘泌。那介休范氏乃是朝廷钦犯,理应经过三司会审后再杀。刘泌却不经审讯,直接在内蒙便把人给杀了。不是杀人灭口是什么?为什么要灭口,是不是为了保护他的老师孙金鼎?

他也是言官,言官就这点好,可以“风闻奏事”,没有证据也可以上奏。即使是皇帝,也拿言官没办法。一次,万历皇帝演戏嬉乐,忽闻巡城御史呵呼声,亟命止歌,竟曰:“朕畏御史”。这可是真事,一点都不夸张。

黄宗羲是大儒,攻击政敌的奏疏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右都御史臣黄宗義泣血呈奏;为惩奸除恶、反腐倡廉,彻查刑部右侍郎刘泌杀人灭口事:

臣闻:民为国本,固本之道,首重吏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昔王师北伐,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盖民心在明,谁无汉思?故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至理也!今吾皇登基,山河共戴,四海归附,诚当澄清吏治,以收民心。

然天下府县至广,官吏至众,有贤与不肖。当奖贤惩恶、反腐倡廉,以正人心。

风闻:顺天巡抚陈曾禹与奸商范氏勾结,陛下欲惩治奸邪,其竟向范氏通报,使其在钦差至前逃亡;刑部右侍郎刘泌与陈曾禹相善,为掩饰其非,屠范氏四十三人灭口。

又风闻:与范氏勾结者,非陈曾禹,乃文华殿大学士孙金鼎也。金鼎受范氏赀财,传信使其逃亡,为防事泄,令弟子刘泌屠之以灭口。呜呼!权臣之力,竟至如斯!

夫官有职掌,各尽其责;天朝法度,自有定规。范氏既为钦犯,当交三司会审,明定其罪,以伸国法。刘泌不审而诛,是何缘由?

臣本腐儒,蒙陛下拔擢,忝为言官,受国恩厚矣!规谏圣主、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乃臣之本职;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乃臣之担当。今风闻之事,涉及内阁次辅,兹事体大,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是臣忠于陛下之赤诚也!

既为言官,何惧权臣。于此不言,更复何言?趋利而避害,畏罪而口顺,使下情不得上达,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为陛下言之。请令有司审理范氏灭口一案,澄清吏治,天下幸甚!臣死而无憾,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看完黄宗羲的这道疏,朱亨嘉知道,这事搞大了,不处理不行!

黄宗羲奸滑啊!先把这事上升到反腐倡廉、民心向背的高度,朕若是不管,便成了昏君;又抓住了刘泌违反程序,不审而诛的把柄,矛头直指当朝次辅孙金鼎,影响搞大了,不处理平息不了舆论;又强调他是言官,风闻奏事是本分,摆出一副忠臣不畏死的样子,搞得朕也无法处罚他。

“唉!”

朱亨嘉长叹一口气,下令将刑部右侍郎刘泌、顺天巡抚陈曾禹、盐课提举分司员外郎刘岩收押;又令督察院左都御史郭之奇、刑部尚书王化澄、大理寺卿蔡应昌三司会审此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