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历史小说>南明靖江王> 第五百八十七章 官场(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八十七章 官场(九)(1 / 2)

“左副都御史臣王介之谨奏;为风闻顺天巡抚陈曾禹密告介休范氏逃亡事:

臣闻布衣之士,尚可激贪厉俗。伐冰之家,争鸡豚之利;衣绣之士,受贾人之服,可耻也!

风闻:顺天巡抚陈曾禹,位列封疆,巡牧一方,受恩受重,不思报效,罔顾国法,勾连奸商。其与介休范毓奇,称兄道弟,引为知己。衣食住行,务求奢侈;礼义廉耻,荡然无存。国家公器,竟成方便之门。

前日,陛下查办八大奸商,风闻其密告范氏,使其逃亡。幸吾皇鸿福,奸党授首。

《韩非子》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陛下不可弘惜勋良,为之曲法。请暂免陈曾禹所居官,令三司会审其案。有罪则治其罪;无罪则赦之。臣不才,忝为言官,当官执宪,敢不直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大明朝是封建集权制国家,最顶层的内阁大学士们,各成派系,“党争”激烈。这是封建政权的通病,谁当皇帝都改不了,除非废除君权,改人治为法制。

废除君权?想都别想,朱亨嘉头一个不答应。他能做的,就是将“党争”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王介之是文渊阁大学士何吾驺的人,自然也是“何党”的骨干,他见弟弟王夫之上疏弹劾陈曾禹,被留中了,沉不住气,撸起袖子亲自上马。

这道奏疏最重要的两个字,便是:“风闻”。他是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也就是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必署名。厉害!只要加上“风闻”二字,便可以随便咬政敌,直到咬死为止。

“风闻奏事”,有利于皇帝对付权臣。当年宋仁宗开创此制度,立刻便使得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朱亨嘉阅着王介之上的疏,眉头锁住了。

英明如他,自然知道,陈曾禹收取介休范氏贿赂一事,十有八九是真的。可这又如何?水至清则无鱼。自己的那些从龙功臣,有几个屁股是干净的?当年范友贤征讨土司忻城莫氏,徼获白银三十万两,仅上交五万两,将那二十五万两,与众将分了。自己不也是装作不知道?只要他们屁股坐在朕这一边,对朕忠心耿耿,捞点银子不要紧,朕可以忍。更何况,一开始朕并没有将介休范氏列为汉奸,不知者不罪,陈曾禹受范氏银子,倒也不算什么。

可王介之的疏中提到,在朕已经将介休范氏列为汉奸查办后,这陈曾禹竟然还敢向范氏通风报信,致使其在钦差到达前逃亡。这便过分了!往小了说,这是做事不知轻重;往大了说,这是不忠!朕要收拾的人,汝敢帮他逃亡,和朕对着干,不是不忠,是什么?

朱亨嘉觉得对此事不能再保持沉默,得查。不然,皇威何在?不过虽然对陈曾禹不爽,对老兄弟孙金鼎,他还是信任的,也不相信孙金鼎以堂堂次辅之尊,会和那介休范氏搅到一起。

嗯,得查。不过,不能查得太狠。这事,表面上看是下面的官员在打生打死,实际上却是内阁的两位大学士在斗法。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挑起党争、影响政局便不美了。

想到党争,朱亨嘉对留在南京的另外两位大学士关守箴、郑封很满意。这两位,至今都没发声,不火上浇油,是识大体的!尤其是关守箴,与孙金鼎素来不睦,却没有落井下石。不愧是首辅,有格局,知道新朝刚刚鼎立,朝政不能乱。真正的宰相风度!

他对关、郑二人很欣赏,便想给他们个甜枣吃。知道车驾司郎中唐甄是关守箴的心腹,为人也有才,便大笔一挥,擢唐甄为詹事府少詹事。一来卖关守箴一个好,二来唐甄年轻,让他去詹事府,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用。又敕封郑封正妻为一品诰命夫人。

施恩于关、郑的这两道旨意,其实也是对何、孙的敲打。希望他俩安分点,小斗的可以,大斗的不要,搞得朝政动荡,便不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