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佛的领导者
人人皆能成佛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觉悟的佛。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是因为凡夫没有像释迦牟尼那样用般若智慧解脱自己,用无上正觉①参破实相②!
32岁的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遥望夜空,深远的天幕上繁星点点。一颗最亮的星星刺破黑幕,划过苍穹,像夜明灯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释迦牟尼沐浴着如梦的星光,当下开悟,立地成佛。他说出了成佛后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出家前贵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他虽降生在皇宫贵胄之门,成长于锦玉温柔之乡,享受着荣华富贵之养,但现实生活中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和谁都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世间无常,常常让他感到迷茫。他试图寻找出一条能永离生死的解脱之道,以达到超越轮回的生命涅槃。
26岁时,悉达多王子在深夜里悄悄地离开了皇宫。他割断头发,先后进入茂密的丛林和苍莽无人的山涧修行解脱之法。然而,尽管他遍访仙人、刻苦精进,甚至苦修到每日仅食一麻一麦,但6年过去了,却仍然一无所成。连他父王派来暗中保护他的五名最为忠诚的侍从都对他失去了信心,离他而去。
一天,受尽磨难的悉达多王子决定不再向身外求法,转而向内心寻找解脱的法门。他走出丛林,用尼连禅河的河水洗净身上的污垢,便来到伽耶山上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接受了一个牧童送给他的草垫,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发下誓言:“如果再不能成佛,誓不离座!”
经过7天7夜的禅思冥想,悉达多王子终于降伏心魔,打开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之门,名为释迦牟尼。曾经对他失望并离他而去的憍陈如等五名侍从,听说他已成佛,就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向他忏悔,请求他的原谅。
释迦牟尼把这五名侍从收为弟子,他们五人从此成了释迦牟尼最早度化的僧侣,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批僧团。自此,佛教体系中最核心的佛、法、僧“三宝”全部俱足。释迦牟尼的思想也通过“三宝”广布天下、传播四方,成就众生离苦得乐的无上功德。
佛,意为“觉悟者”,指修成正果的境界。成佛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超脱了凡夫俗子的六道轮回。
在佛的世界里,释迦牟尼为我们描绘了凡夫在生命结束之后可能去往的十个地方,并根据苦和乐的程度,把这些地方分成了十个等级,佛教称之为“十法界”,如表1-1所示:
表1-1 佛教的“十法界”
“十法界”依照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递进次序排列而成。最前面的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凡夫层);从“声闻法界”到“佛法界”的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
释迦牟尼告诫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将被累积成决定我们死后去往何处的“因”,并直接导致我们去往何处的“果”。
凡夫不知因果,所以永远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只有从进入第七位的阿罗汉①(声闻法界的最高果位)开始,凡夫才会永远了脱生死,超凡入圣。
在佛教的理论体系里,愚痴的众生如果想要完成由凡入圣的全部过程,有时候需要经过千百亿那由他②世的劫难。而那些根器③猛利的佛家弟子却能在刹那之间顿悟成佛。这种差距并不表示众生生来不平等。恰恰相反,释迦牟尼告诉我们的却是“众生皆佛”,即人人皆有佛性。二者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秘密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有一次向达摩师祖请教:“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这段经典的对白明确地告诉我们:凡夫与佛之间的界限就隐藏在“空”和“有”之间!
佛教认为“空有不二”,只有认识二者之间的真实妙用,才能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心灵的“铁链”和“枷锁”。所以,《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领导者成佛必经的四个阶段
不管是佛教的理论体系,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现身说法,都在形式、方法和步骤上暗示我们:一个普通的“凡夫型”领导者想要成长为“佛陀型”领导者,至少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领导者成佛必经的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