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听了气愤地说道:“你知道什么!他们捉你们是要你们的毛和牛奶,他们捉我是为了杀了我吃肉!”
这只猪与羊和奶牛之间的关系颇像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身处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很难了解对方的处境,也就不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某方站在另一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这需要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不仅仅是一种理解,还是对他人的关爱,有时更是巧妙说服他人的重要心理策略。
法国有一户人家想要在城里租一栋房子,他们一家三口在城里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一栋要出租的房子。这位丈夫敲开了房东的门,询问是否可以把房子租给他们。
房东是两位老人,他们看到这对夫妇带着一个五岁的孩子,便很礼貌地回绝他们:“不好意思,我们不想把房子租给带小孩的租户。”
夫妇二人很是遗憾,只好准备离开。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小孩子拉住父母,自己把门敲开了。房东出来后,小孩子很有礼貌地对他说:“老爷爷,我要租这个房子。我没有孩子,我只有两位老人。”房东听了这个孩子的话,便笑着应允了小孩的要求。
从房东的心理来看,肯定是怕小孩子不懂事,常常会因太吵闹而影响自己休息,所以才不把房子租给他们。
但是这个孩子非常聪明,竟然想到了房东的心理,而且站到房东的立场上转换了请求的方式,“我没有孩子,只有两位老人”充分表现了自己机灵又懂事的一面,这一方面消除了房东对自己可能不懂事、太吵闹的顾虑,一方面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让房东不得不租给自己。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可以打破我们在生活中充当某个角色的局限性,令对方放下成见,起到比争论更加有效的作用。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两座庙。南庙的和尚们之间关系很不和睦,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吵个不停;而北庙的和尚们关系很好,生活得很愉快。南庙的住持决定去北庙请教一下如何能让大家相处得融洽起来。
当南庙的住持来到北庙的大门前时,他看到一个和尚因为走得太急了,在进大门的时候摔倒了。
正在擦地的和尚看到后赶紧将他扶起来并道歉:“都是我的错,我没有拧干拖把的水,把地拖得太湿了。”在门口扫地的小和尚也面带歉意说:“都怪我没有提醒你。”被扶起来的和尚说:“谁都不怪,就怪我太不细心了,没有注意到。”
南庙的住持看到这一幕之后,没有进北庙便离开了。从此之后,南庙和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了。
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来,换位思考既可以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用最切合对方思想的方式说服对方,又可以避免争吵的尴尬,轻松软化对方的情绪,让对方主动配合自己。
换位思考的本质就是多替他人想一想,其基础是相互宽容、理解。它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摆脱自己习惯了的思考模式,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人的心境。
一天,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夫在妻子旁边一直说着“慢一点、小心点、把火拧小一些”之类的话,妻子不耐烦地说:“我知道怎么炒菜,不用你在旁边说教!”
这时,丈夫微笑着说:“我就是想让你尝尝每当我开车,你在我旁边一直唠叨时我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小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便可以让这些矛盾都消除,引导对方朝自己希望的方向思考。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经这样说:“假如非要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你不仅能得到与对方沟通和理解的机会,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维轨迹,从而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心理学智慧换位思考也叫同理心思考,在心理学上是指先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理解他人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将自己想成是别人,思考自己是因为什么心理而做出这样的行为导致这个事件的发生。当我们接受了上述的心理模式,就等于接受了对方的心理,从而更容易原谅他的行为。
换位思考同时代表着体谅和尊重他人,所以,“换位”时需要站在一个非主观的立场上,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对方。
逆反心理:
步步紧逼容易吓跑对方古时候,法国人认为土豆是“鬼苹果”,农民们都不愿意引种。法国的一个农学家向国王提出了推广土豆种植的想法,国王同意了,但是只许他在一片极为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国王还让护卫队全程秘密看守。这样一来,农民们反而觉得好奇了,他们想看看土豆是什么样的,但是都被护卫队给拦住了。
渐渐地,村民们中间传出了“那里种植的肯定是十分珍贵的东西”的流言。而后农学家又“不经意地”透露出“土豆将会成为法国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的话,农民们听后深信不疑。随后的几个晚上护卫队都故意撤走了,结果人们每到夜间就来到那片种植着土豆的土地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土地上。
就这样,土豆在法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推广。
这位农学家就是巧妙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让农民们都种上了土125豆。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就是指用不充分的理由禁止他人做某事,反而激发了人们更为强烈的探究欲望。
有一位作家,他在刚出版的一本书的第九章中写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闻,他很希望这一章能够带给人很大的启发。他的编辑建议他在书的第一页加上一句话,可以让人们对这一章感兴趣。这位作家对编辑的话不是很相信。编辑说:“那我们打一个赌吧,让读者们填一个反馈表,看看这个方法是否奏效。”
作家同意了,然后在这本书的第一页加上了“请不要阅读本书的第九章”这句话。这本书出版之后,读者们将意见反馈表寄到了编辑部,一致称赞作者所写的第九章让他们受益很大,并且很不解地询问:“为什么作者不希望读者阅读第九章呢?”
那位编辑就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让读者们都对书中的第九章极感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在上映之前发生“禁播危机”的电影往往票房很高,被禁的音乐却有更多的人要去听。国外有一首名为 BloodyMonday的歌曲被列入全球被禁的10首歌曲中,据说这首歌会让人产生自杀的心理。没有被禁之前,收听这首歌的人不是很多;被禁止后,反而有很多人下载这首歌。
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人们被拒绝之后,往往对之前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现象,让他人高高兴兴地按照我们的思路做事。
古时候,杨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在年轻时就高中状元步入庙堂之中。但是那时昏君当道,朝廷十分黑暗。杨慎就因为嘲讽当朝皇上的作为而遭到流放。
因为杨慎为人耿直,在朝中得罪过不少权贵,许多官员都公报私仇地暗自建议皇上把杨慎流放到关外去,那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资源十分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