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是宣传教育、通报信息的下行公文文种。一般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通报有关需要行文对象周知的情况。通报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和情况通报三种。表彰性通报是表彰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的通报。批评性通报是批评能产生普遍警戒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的通报。情况通报是相关部门之间传达重要精神或重要情况,沟通信息,以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通报。
特点
通报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公文,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写作通报之前,对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要认真核实,使得通报内容准确无误,没有水分。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更不能编造假情况。比如,对违法乱纪单位的通报批评,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不要贬低,更不能捏造事实来打击通报对象。
2.教育性
教育性是通报要达到的目的。表彰先进的通报,既是对被表彰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鼓舞、激励;也是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教育,引导其找差距,学先进,靠先进;更是对后进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鞭策,激励他们学习先进,迎头赶上。批评性通报的目的则是让行文对象知道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后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思想上得到教益。交流情况的通报,是让行文对象了解通报的事项,以达到上情下达,加强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信息共享,促进工作的目的。
3.时效性
通报的行文要具有时效性,通报所涉及的事实一般比较具体,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与当时的情况或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有密切联系的。对于先进事迹、重要情况、典型经验,只有及时通报才能更好地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于反面典型,坏人坏事,只有及时通报,才能及时地起到警示作用,以杜绝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因此通报必须及时制发,才能达到行文目的。
行文对象
通报虽属下行文种,但是根据通报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来分析,通报的行文对象并不是确定的所属下级机关。有些通报直接下达给相关机关,行文对象明确具体;但是有些通报则是直接登载在报纸上,行文对象十分广泛。具体到每一份通报的行文对象都会因为通报内容的性质和影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表彰通报用于在一定范围内表扬好人好事,它的下行性不是很强。比如《×××人民政府、军区关于表彰全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它如果登载在报纸上,那么它的行文对象就是所有人;如果是送达到某些机关,那么它的行文对象就是收文机关的工作人员。
批评通报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批评某个单位或某个人的错误,纠正不良倾向,它的下行性就比表彰通报强,行文对象也明显。比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批评通报》,它的行文对象就是收到国务院文件的单位。
情况通报多用于向有关机关或部门知照其应该掌握和了解的信息、动态,以供工作参考,多作下行文,但也兼作平行文;行文对象根据通报的内容所涉及的机关或部门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的通报》既会送达下级机关,也会送达到同级其他机关。
格式
通报一般包括标题、正文和落款(有的通报没有)三个部分。
1.标题
通报的标题通常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个部分构成。有些通报可省略发文机关+事由,只写“通报”二字,但比较重要的通报则不能省略。
通报的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也可以写在标题下方,这样则不再落款;若写落款,发文时间则写在发文机关下面。
2.正文
由于通报的种类比较多,内容写法比较灵活,不同的通报正文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1)表彰通报正文。
首先,具体叙述先进事迹,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迹、怎么做、结果等;其次,用简明概括的语言对上述事件进行分析、评议,概括其主要经验或者指出其典型意义等;最后,提出表彰或发出号召等。
需要注意的是,通报如果是转发式的,正文部分应当先对下级机关所发的材料进行评价,加上批语,即对被表彰者进行评议等,再发出号召或提出要求。
(2)批评通报正文。
首先,交代清楚通报缘由,即事故或错误事实的经过情况、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等;其次,对事故进行分析评议,重点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指出事故的性质及其危害,并提出处分决定等;最后,写明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对症下药,提出告诫;或重申某一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纪律等。
(3)情况通报正文。
情况通报的正文,关键在于要确实、全面、充分地阐述清楚要通报的情况。首先,叙述真实情况;其次,分析情况,阐明通报意义;最后,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要求。
3.落款
落款处写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
语体的特点
无论是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还是情况通报都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是为了教育更多的相关人员,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顺利展开。因此,通报的语体特点主要有明确、政治性强和生动三个方面。
首先,表意明确。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要概括而精练,以能引出结论为度;表彰先进时要用词准确,特别注意不能拔高;通报情况时引用数字要准确,对情况的内容要表述清楚。
其次,体现政治性。无论是哪种通报,教育性和指引性都是寓于其目的之中的,那么体现在语体中,就是多使用政治性语言,比如“诠释了××会议的××精神”,“有利于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等,运用政治色彩鲜明的语言,调动起行文对象的相应情绪。
最后,多使用生动的词语。在符合前两项语体特点的原则下,通过运用修辞方式、群众语言、外来语等方法,来增添公文的生动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在表彰性通报中,在倡导人们学习先进时使用生动的、具有鼓舞性的语言,可以很好地鼓舞受表彰者和其他行文对象。
遣词造句技巧
通报重在说明一些具体事件,然后表明批评、表彰或者要求引起下级注意的态度。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要选用表意明确没有歧义的词语,使用“根据×××调查××××年××月××地方”,“下降×%”,“上缴企业所得税××万元,解决××人就业”等确定性很强的语言;切忌使用“大约××”,“可能提高××”,“应该会××”等模糊的词语。
在通报中,可以适当地运用群众性语句和形象化语句,增加通报的平易性,易于行文对象接受,也可以更好地达到鼓舞或者警戒的作用。
行文语言要精练。在文中多用短句、单句,可以显得对事件的介绍简明扼要。
范文解析
范文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