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与私募共赢:总经理PE融资读本> 第19章 PE投资机构的完美退出(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PE投资机构的完美退出(1)(1 / 2)

PE投资机构在还没与企业成功“牵手”时,就已经选择了“分手”方式。本章将对此做简单介绍。

PE投资机构的退出

一、退出时机的选择

PE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时有一个基本原则:以退为进,为卖而买。它在投资企业伊始,就已经设计好了最适合自己的退出企业的方式。也就是说,PE投资机构还没和企业“牵手”,就已经选择了“分手”的方式。

PE投资机构选择在什么时候退出企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1.收益最大化

理论上,PE投资机构退出企业的时机应选择在企业价值最大时。PE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是为了日后的获利退出,获利的途径就是在投资期间,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增值。打个比方,如果将企业比作一棵树的话,GP们总是希望在这棵树最值钱的时候卖掉它。当PE投资机构投资企业的价值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具备了可观的获利空间时,就是它“功成身退”的好时机。

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必须通过市场才能产生价格,所以,宏观经济呈上升态势时,PE投资机构退出容易获得丰厚回报;反之,宏观经济下滑时,PE投资机构退出很难取得满意的收益。明智的投资人都坚信:“与其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GP们都是在落袋为安的前提下尽量寻找利益最大化的退出途径。

理论终归是理论,就像炒股人永远不知道哪里是“顶”、哪里是“底”一样,PE投资机构的退出时机也是见仁见智,没有定律可以遵循。

2.投资锁定期

对于以上市为退出途径的PE投资机构来说,还会受到锁定期的限制,通常为1年的时间。锁定期届满后,PE投资机构可以一次性出售所持企业的股权,也可以分期分批出售,最终实现完全退出。一般地,基金经理人会先套现一笔资金,再视市场的具体情况保留部分股权,以便日后可以继续分享企业的成长。

PE投资机构在企业上市前一年内进入企业的,投资锁定期为3年;在上市前超过1年的进入企业的,锁定期为1年。如果PE投资机构在企业股改前进入企业的,则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发起人,那么,锁定期也要达到3年。

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在上市前持有的股份,在企业上市后3年内不得转让。此条件只适用于PE投资机构为企业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

3.基金存续期

PE投资机构退出企业的时机,也受到了基金存续期的制约。对有限合伙制的PE投资机构来说,都存在5~10年左右的存续期,到期后,经股东同意还可以延长2~5年。

基金经理人一般掌握多只基金,如果某一只基金即将期满,面临清盘,那么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与投资人商议是否可以将基金延期;二是用其他基金的资金将这只基金“买回”。

二、退出方式的选择

PE投资机构从企业退出的方式主要有上市、并购、回购和清算四种。上市退出是PE投资基金最喜欢的退出方式。

1.上市

一般来讲,在企业上市后退出是PE投资机构公认的退出最佳途径,也被看作其成功退出的标志。上市退出一般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对企业来说,上市的好处远远超越了融资这一项功能,主要有:

(1)获得便捷的、长期性的融资平台,可以募集到大规模的资金;(2)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3)企业更易于进行资本运作,获得跳跃式发展;(4)高流动性的股票成为股东们获得高回报的手段,也为他们的套现、退出提供了便利;(5)可以从投资者手中收回控制权;(6)有利于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财务等各项制度。

当然,对企业来说,上市也存在一些不利之处:

(1)花时间、花精力,旷日持久,企业需要达到若干标准、准备各种资料、经过复杂程序才能实现上市;(2)上市成本较高,需要支付较高的中介费用;(3)公开披露的大量信息会给管理层带来较大压力;(4)将会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

对PE投资机构来说,它所投资的企业能够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高额投资回报,这也是投资的根本原因。不过,PE投资机构不可能在企业上市后立即实现退出,还需要度过一段时间的禁售期。

上市退出——PE投资机构的最爱

软银与阿里巴巴: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3.5港元,当日开盘价30港元,融资116亿港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当日收盘价39.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92%,创下港股当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

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雅虎入股阿里巴巴时,软银还套现了1.8亿美元。软银于2000年1月18日投资阿里巴巴的2000万美元的回报率已经高达71倍!

高盛与西部矿业:2007年7月12日,西部矿业在上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发行价每股13.48元,当日收盘价每股32.84元,而后,每股股价曾一度飙至68.50元的历史高位。作为西部矿业私募投资人之一的高盛投资的浮盈超过130倍。

高盛2006年以9615万元人民币入股西部矿业。2008年7月12日,高盛持有的西部矿业1.92亿股终于迎来了解禁,虽然此时西部矿业股价已跌至15元左右,但对于每股仅为0.34元的成本来说,依然收获颇丰。此后,高盛不断减持,到了2009年中报过后,高盛已经悄然退出了西部矿业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几次减持,高盛共获利17.47亿元,演绎了又一曲高额回报的传奇。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似乎PE投资机构的投资一直在演绎着传奇。随着一家又一家企业的上市,PE投资机构的高回报率也在不断被刷新。正是这些传奇人物、传奇故事激励着更多的PE投资机构投入到PE这股热潮。

殊不知,PE投资机构投资案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若有朝一日大功告成,则人尽皆知;若以惨败收场,则默默隐匿于江湖。

2.并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