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企业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一般来说,企业引入PE投资基金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解决资金问题,帮助企业进行快速扩张;(2)提高股东股权的变现能力;(3)调整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股权多样化;(4)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整合产业价值链;(5)帮助企业实现收购和兼并;(6)提供管理咨询、提供上市前增值服务;(7)帮助企业在国内创业板上市或者在境外红筹上市。
如果你的企业没有上述所列的融资需求,那么就不必进行PE融资,更不必为了迎合潮流而进行PE融资。
当然,如果你还有更好的融资途径,比如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信托基金等,而且这些途径更加适合你的企业情况,那么你也未必要走PE融资之路。
如果你恰好存在上述一条或者多条原因,也没有找到更优的融资途径,那么你需要继续回答下面的问题。
二、你是否愿意出让部分股权
特别提醒企业家们注意的是:PE投资基金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活**”!它们将“真金白银”投给你的企业,换取的是你手里拥有的一部分企业股权,但不是绝对控制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很介意外部人员进入你的公司参与经营管理的话,那么就放弃吧。
华谊兄弟成功上市
1998年年末,中国第一部贺岁电影诞生了。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在年尾岁末给大家带来无数欢笑的同时,也让电影背后的“华谊兄弟”这个名字被国人所熟知。随后,几乎每年一部的冯氏经典贺岁档电影,也让华谊兄弟传媒逐渐成了中国最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军团之一。其后,华谊兄弟全面投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领域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94年,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创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隶属太和集团旗下。2000年,太和集团出资2500万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增资,并将名称改为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太和集团与王氏兄弟各持股50%。次年,王氏兄弟回购5%股权,占绝对控制权。2004年底,华谊兄弟引入TOM集团,以7500万元回购了太和集团45%的股权,成为100%控制人,太和集团也以300%的回报率全身而退。至此,公司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了10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用于购买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外500万美元认购了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让债券。随后,华谊兄弟还引入另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在出让了3%的股权后,获得了70万美元的投资。两家风投进入后,王氏兄弟持股比例仅为70%。
2005年,华谊兄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私募。在引入了马云掌控的中国雅虎后,出资1600万美元购回TOM手中20%的股权,将其中15%的股权出让给马云。随后,又从信中利手中回购共计2%的股权,此时,王氏兄弟持股比例达到77%。
2007年,第三轮私募融资开始。分众传媒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向华谊兄弟注资2000万美元,为未来的IPO(首次公开募集)铺平道路。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上市的影视制作公司,被称作“中国娱乐第一股”。
华谊兄弟先后多次进行PE融资,融资金额达4亿元。但王氏兄弟的股权在进行多轮融资之后,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在2005年还有所提升。这不得不令我们佩服王氏兄弟在一轮轮融资后的一次次华丽转身,同时也让我们重新省思:如何平衡现有股权与PE融资之间的关系。
出让多少股权、获得多少资金,这是股权投融资这根杠杆两端的砝码。获得需要的资金保障企业各阶段的发展,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股权不被稀释得太多,并有足够的储备为以后的融资提供可转让的股权储备。
三、你想让企业上市吗
对于企业是否要上市这个问题,有人说,上市是一家企业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家优秀企业的必经之路,无数的先例已经做了充分的证明;还有人说,上市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很多企业即使没有上市,也发展得很好。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后悔把新东方做大,后悔把新东方弄上市。”一边要做好教育,一边还要保持业绩增长,让俞敏洪“压力很大,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