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有的圣旨两端会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有的圣旨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尽管样式有所不同,但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明清两代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中的庶吉士撰拟的,所以,圣旨的文字端庄秀丽、圆润飘逸。圣旨的行文极为洗练,几乎达到无可增删的程度,其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64.清朝皇帝如何吃饭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好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帝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吃饭也有一套专业术语: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皇帝的吃饭时间不固定,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
清朝皇帝吃饭时要摆谱。所谓摆谱,就是摆菜谱。因为按照标准,清朝皇帝一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摆谱不仅是显示皇帝的威仪,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把每道菜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都在盘子边标得一清二楚。这样做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示掌勺厨师的手艺;二是如果饭菜出了质量问题,追究起来也方便。
皇帝吃饭时都是自己一个人吃,旁边会有侍膳太监。皇帝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皇帝吃饭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等。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就会把吃不完的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就站在另设的桌子旁吃。即使不饿,但因为是皇帝赏的,也必须得吃,还要表现得吃得很香。
65.除了三宫六院,还有多少女人为皇帝服务
对于皇帝的后妃,民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皇帝后宫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但在名目和数量上却并不相同。
“三宫”最早是指诸侯夫人所居之处,而天子后妃居所则叫“六宫”。如《礼记》中有“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的说法,《周礼·天宫内宰》中也有“王后帅六宫之人”的记载。明清以后,所谓的“三宫”一般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
六宫为皇后居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到了唐朝,六宫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言“六宫”就泛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多于此。《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记·昏仪》在说到周朝后妃制时,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世皇帝参照这个说法,后宫人数多至数千。
66.皇帝是怎样迎娶皇后的
皇帝和皇后结婚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且皇帝绝不会亲自去迎亲,而是让皇后的娘家人将皇后隆重地送上门。
在“六礼”的每一个环节,皇帝都要给皇后娘家送彩礼。皇帝的彩礼对皇后的娘家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例如在汉朝,仅黄金就要送万斤以上。所以,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花大价钱的。
皇后与皇帝结婚时也要进洞房,但与民间洞房习俗不同的是,洞房并不在皇帝自己原来的寝宫内,一般都是把举行仪式的地方当做皇帝大婚之夜的洞房。
67.皇帝为何称皇后为“梓童”
“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书中记载“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这里的妲己在纣王面前就以子童自称。
“子童”一词应由小童衍变而来。《论语·季氏》有“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的记载。可见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
南宋时,程朱理学大盛,认为小童的“小”字用在皇后身上有不敬之嫌,便用子取代小,小童便衍化为子童。
由于子与梓声韵相同,且梓为木中之贵者,古人又将梓视为有子的象征,如《尚书大传》中有“梓者,子道也”的说法。所以,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例如《西游记》中有“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
68.公主的丈夫为何被称为“驸马”
唐初经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驸马”全称是“驸马都尉”,为汉武帝所设,其职责是为皇帝外出时掌管驾驭副车的马匹,多由皇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是一种近侍官。
三国时魏国的美男子何晏娶了魏文帝的女儿金乡公主,文帝任命他做驸马都尉。西晋的杜预娶司马懿之女高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之女常山公主后,都被授予驸马都尉。
在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通常都会获得“驸马都尉”称号,简称为“驸马”,但这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
69.“黎民”就是“百姓”吗
在现代,黎民百姓泛指普通百姓,但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指的是不一样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