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销售用心不用嘴> 第6章 客户的心思你来猜,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客户的心思你来猜,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3)(2 / 2)

一位销售人员去拜访一位客户,客户对他的产品似乎不感兴趣,一会儿说头痛,一会儿说肚子疼,总之是自己哪里都不舒服,不想谈了。没办法,销售人员只好告辞。

10分钟后,销售人员又回来了,拎着一个塑料袋,他对客户说:“总经理先生,我刚才去楼下给你买药了,这里有头疼药,还有治肚子疼的药,你根据具体情况吃几粒吧,这样你会好受些。”

说完把药放在桌子上,然后转身准备走。但客户没让他走,而是和他谈产品,最后还和他签了单。

怎样运用南风效应呢?有些销售员认为,请客户吃饭、陪客户唱歌、赠送客户小礼物或购物券等才是“暖风”。然而,这些“暖风”是需要花钱的,如果每个销售员都这么干,公司哪有那么多钱招待潜在客户呢?有些销售员可能会说:“没关系,我自己掏钱!”说得轻巧,但实际上自己掏钱也掏不起,就算掏得起,比起你卖出产品赚来的工资,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此外,动不动就请客户吃饭、陪客户唱歌,用一些物质条件满足客户的物欲,这种做法会显得非常功利,目的性太强,客户一眼就能看出你是想让他买你的产品,这样反而会引起客户的反感。那么到底该怎样制造“暖风”呢?下面有几点小建议,值得你去尝试:

(1)赞美客户,但要适可而止。

赞美别人,不用花钱却能使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在销售中,学会恰到好处地赞美客户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你去拜访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你可以和他简单聊几句创业经历,赞美他的魄力和雄心。赞美之词不用多,三两句,一笔带过就可以;赞美字词不要夸张,夸张显得做作、虚伪;赞美时一定要表现出真诚,冷冰冰的赞美、形式化的赞美,丝毫不能给人温暖的感觉,反而会让人反感。

(2)关心客户,但要发乎真心。

人与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彼此懂得互相关心。关心应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上,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那种见面嘘寒问暖、转个背就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的人是不可能被别人真心当做朋友的。只有多用行动关心客户,才能给客户舒适的感觉,才能打动客户。比如,客户生病了,尽量抽出时间去看望;去客户家里,应该给客户的孩子带点小礼物,有时候关心一下客户的孩子比直接关心客户更管用。

(3)花点小钱,制造舒适,提供方便。

要想制造“暖风”,花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花钱不需太多,花小钱就可以了。不知道你有没有买菜的经历:你买菜时,卖菜的说你经常来买,一点点零头就算了;当你付的钱刚好合适时,卖菜的说送给你一点儿葱。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舒服,这种舒服来自别人给你的关爱、给你提供的方便。

在销售中,你不妨学学卖菜的,给人制造舒服的感觉。比如,客户买了你的产品,约定了时间去你那儿拿货,你如果方便,可以顺路给客户送过去,客户会特别高兴;与客户谈生意,到了午饭时间,约客户一起吃顿便饭,也会让客户觉得很舒服。

7.皮格马利翁效应

用你的期盼激发客户的需求

销售心经

如果你对客户有热切的期待,那么你可以影响他作出购买决定。这种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能让你相信客户会购买,让你在推销时表现得更好。

有位美国房地产销售员在与客户谈判时,总是抱定客户一定会签单的信念,对客户充满了热切的期盼。每当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他会把客户当做房子的主人,说:“它已经是你的了,你对它相当满意。这套居室的最大优点就是——它坐北朝南,日照充沛。而且,如果你买了它,税务部门会退还你缴纳的税金。所以,我现在得把你的报税号码记下来,在这里签个名吧,你很快就能收到退税了。”

说这话的同时,他把购房表递给了客户,很自信地引导客户签上名字。“最迟不超过4个月,你就能收到钱,这是不是很棒呢?把你的银行账号告诉我,填在这里!”销售员继续说。

“这张房屋出租账号的专用申请表应该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把房子租出去,那么租房者就知道往这账号里汇钱了。想一想,每月能收到租金的感觉多好啊,请在这里签个名吧!”就这样,销售员一步步引导客户把名字签在了购房合同上。

这位销售员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只管相信客户会购买,订单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最后的签名盖章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个案例里,客户就像被销售员催眠了一样,不知不觉被影响,最后与销售员达成交易。销售员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一开始就相信客户会买,他对客户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的心态会影响销售员推销时的言行举止。言语中,销售员把对方视为产品的拥有者;行为上,销售员的手势、身体语言对客户进行了非常得体的引导。所以,客户很容易被销售员打动,最后爽快地签单。

销售员坚信客户会购买,是一种假设成交法。一旦有了客户会购买的信念之后,销售员在解说产品的时候,就会设想客户使用产品之后获得的价值。这样一来,销售员就很容易把客户带入一种“产品是我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客户购买的欲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