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千度还是人立方,他们自己本身就有这个实力。
所以这里面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经过有心人发掘,很快就有人知道人立方在港岛有一个科技公司,而且是系统开发的。
为系统搭载一个专用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这就说得通了。
人立方要造手机,还是自主系统的手机。
得出这个结论的人心中大为震撼。
起初,他也认为人立方跨行业发展肯定不行。
但仔细想想,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人立方的老板这么聪明,难道他不知道吗?
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所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立方老板极其自信,觉得他不会失败。
有这种心理的人,要么是有实力的,要么就是狂妄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跟着人立方赌前程,有人虽然知道人立方想要做手机,但也只是作壁上观。
很快,人立方就收到了各界人士的示好。
有做导航网页的小企业,有做手机零配件的企业,有做软件开发的公司。
人立方虽然体量大,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这个时候就诞生了各种“代工”企业。
这种企业专门接大公司的订单,大公司也可以优化公司人才专心搞研发,把基础的东西分下去给合作企业去完成。
这也是后世大多数企业的做法。
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当Quaful告诉彭瀚有手机代工厂找上门的时候,彭瀚都感叹这群人的敏锐性。
自己只是公布了,要做浏览器,居然就有人猜出了公司要造手机。
不过,手机代工这个事情彭瀚也是有打算的。
这边虽然政府拨了一块地建厂,但人立方也仅仅是租借了一栋楼作为研发中心。
彭瀚压根没打算自己生产,人立方只要把手机设计出来,系统设计出来,所有的零部件交由下游供应商来提供。
然后手机的组装和系统安装就交由代工厂来完成。
这也几乎是所有手机生产商默认的做法。
就好像台积电,他们不生产光刻机,只代工芯片。
手机代工厂也一样,只代工手机,但所有的设计和零部件他们也是不会提供的。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人立方可以省出一大笔费用,不需要自己建厂,不需要购买设备搭建生产线,不需要培训员工。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找代工厂是最优的方案。
“谈!”虽然工程机还没弄出来,但代工的事情还是可以谈的。
不过人立方先期的数量不会太多,甚至是有点少的。
毕竟第一批产品需要去试探市场反应。
看市场反应再做生产调整,不然生产出来一堆手机,结果市场不买账,那不就得亏死?
手机代工厂的谈判代表以为这次发大财了,人立方这么大个公司,几千万台订单不是洒洒碎?
再不济也几百万台。
“什么?十万台?are you kidding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