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弟子说当年创建书院之时,屋无寸瓦,家无粒米全靠显文资助,散尽家财,才有了白鹿书院的今天,老夫年事已高,自知大限将至,今日召集诸弟子只为一事,书院山长一直以后就交由显文担任,显文追随我三十余年,一直外理诸事,内勤于学,诗子经集不若与我,担任山长一职绰绰有余。周氏后人若有才华者,世世代代传承白鹿书院。没过几天魏无忧果然病逝,白鹿书院的山长也由周显文继任。
魏无忧一逝,天下哀痛,当时的齐皇下全国上下缟素七日,举国葬之礼,赐亲王规制礼葬,最后亲笔封魏无忧为天下至圣先师,号称师圣!
同年在齐皇在鹿鸣山下,建文庙供奉香火祭祀魏无忧,自此齐国儒家学说确立为国学,为后世所尊崇。
再过十年,周显文也病逝,齐皇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御赐文宗之号,并下旨周氏后人为白鹿书院名义上的执掌人,魏无忧后人享朝廷供给,负责管理祭祀文庙。
现在白鹿书院的山长周清也就是周显文的玄孙,自小熟读诗经子集,才智过人所学思想与魏子一脉相承,主要是“有教无类”、“天下大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周清其人三岁吟诗,五岁写文,八岁作赋,十岁已经名满天下,十岁之后跟着儒家大宗师吕昇巡游天下书院,每到一处便坐而论道,连下江南八大书院,江北四大书院,一时风头无两,当时的南儒大宗师陆羽也赞叹,天下文气尽归一少年尔!
从此周清便号称文宗之下,天下读书人之上,虽有很多人上门挑战,也都一一败北,直到大宗师吕昇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君与民,何为贵,熟为轻。
据说周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个月,日夜不停的思考,翻看了无数魏子和大宗师留下的手稿传记,最终都没有辩出轻重,这也就是著名的君民论,也是儒家早期分裂的重要开始,最后周清突然醒悟过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立刻一改之前的狂傲和散漫,埋头苦读先贤的文章手札,最终凭借自己的深厚学识取得了山长之位。
后来周清才知道,这道君民论是魏子当年和三圣之一的文王私下探讨过的,两人最终谁也没有说服对方,这场辩论被留在了文王的手札里,秘密的保存在后人手中。
李睿的父亲李景学的也是魏子一派的传世育人,明理开智,所以对于仕途多有不顺,还是选择了开办学院教书育人,这是大多数魏儒的选择,所以受天下读书人乃至百姓的敬仰和尊崇!
周清之所以让李睿来白鹿书院重要的一点是他并不反对学生参加科举,举官入仕,他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且更希望李睿能够继承他的衣钵,这点是李睿所不知道的。
三十多里路很快就走完了,李睿一行人终于进了城,来到了繁华的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