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一名的来历,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见《方舆览胜·常德府》)“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潘京的对话没有说完全。也许是仓促间对话,忘了说出最初取名,经过改名又复名的全过程。故有本末倒置之嫌。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
武陵地区语言本与今天的湘方言同为古楚语,由于当地河川平原广阔,气候适宜居住,在六朝(汉末三国以及五胡乱华)时期以及以后中国北方历次大乱时大量北方汉人南迁到此,逐渐形成了带有部分湘方言词汇的新方言——湖广话(即湖南湖北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西南官话),随后明末四川又遭清军屠戮,十室九空,湖广一带人迁往四川,成就了今天汉语方言中使用群体最多的方言。武陵地区因行政上长期和荆州等地在一同行政区内,属荆湖北路,故语言与湖北相近。
这也是难得的没有让甄辂觉得语言不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