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钱李氏来到一个烧饼炉子钱,花了一文钱买了一个大烧饼塞进钱光手里。可怜的女人呐,要是她自己一个人来,一文钱也不肯乱花的。
钱光把烧饼一扯两半,递给了母亲一半。钱李氏欣慰地看着儿子,笑眯眯地小口小口吃了起来。
“咦,光儿,你的蝈蝈呢?”
“啊。娘,忘了给你说了,我卖掉了。”钱光拿出那串铜钱递给母亲。
钱李氏瞪大了双眼:“还真有人要!”
钱光嘿嘿笑着,犹豫着说:“娘,我想买点东西。”
“嗯,你想买啥,是不是想要身新衣服。走,娘去买块布回家给你缝。”钱李氏想,这孩子好久没添新衣服了,衣服都换不过来了。
“啊,不,我想买个枪头。”练枪的时候,老是拿个木棍戳来戳去,效果实在太差。买个枪头,按个木柄就是一根长矛。
“买它啥用啊。”钱李氏犹豫了,钱来的不容易可不能乱花。
“我是想做个长矛,好练习武艺,将来也能象三叔样上山打猎。嗯,要不,要不就不买了。”
男孩子学些本事是好事,看到儿子这么想要,钱李氏犹豫了下还是同意了。
城里唯一的铁匠铺里,一个健壮的汉子在火炉上拼命敲打着一块铁片,豆大的汗珠顺着他赤裸的脊梁向下直流。铺子里凌乱地摆放着锄头菜刀之类的铁器。
听到钱光说要一个枪头,铁匠二话不说,从后屋取出了一支。黑黝黝的枪头一尺来长,打造的很粗糙,也没开刃。
钱光掂了掂,也就一斤来重。回去用石头打磨好开了刃,再选个坚韧的枪杆,就是一把长枪。
花了十六文钱买下后,钱光高高兴兴和母亲回了家。
花了好大番功夫装上枪杆,钱光终于脱离了以棍代枪的阶段。这下练武的激情更高了。每日早早起来勤练不止。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而钱光所练的是他在学校学的一个枪法套路,纯粹是表演性的。后来在军队又学了些刺刀刺杀动作。这些在枪法名家眼里就如同儿童的玩耍般不值一哑。不过没有名师指导,钱光也只能练习这了。
钱光暗想,枪法都是人发明出来的,自己说不定也能创造出自己的枪法。枪法的基本不外乎,稳、准、狠,再加上速度。就从这几点开始练习。
于是,就制定了一些练习计划。开始时练习力量,在枪杆前掉上一块石头,然后站着端枪不动,练习臂力,一站就是一个时辰。开始的时候,手臂总是不由自主地晃动,半个月后,终于做到举一个时辰手臂不带晃动。然后就逐渐加重石头的重量。
再就是练习准,在树上钉上一块木板,在木板上画上圈,做成标靶的模样。然后站在一丈开外,去刺靶心。每天要连续刺上一千下。
最后就是速度。钱光在半人高的墙头上摆放一溜泥团,然后快速去刺泥团。刺的时候脚步不带停顿,脑子不带思考,完全是练习本能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