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明白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已经心思大乱。为了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使他们能够继续精进,不生退堕,文殊菩萨“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剑,直奔释迦牟尼,手起剑落欲杀释迦牟尼”。
文殊菩萨的行为让500名弟子震惊不已,全部呆呆地看着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随即制止了文殊菩萨,并抓住机缘,教化道:“万象皆空。一切皆由心起,这个拿着剑要杀我的人是谁?被杀的人又是谁?既然人我皆空,何来杀与被杀?你们按照这样的方式思考,就能抛弃心理障碍,获得内心解脱。”
这500名弟子立刻从原来的罪孽中解脱出来,坚定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信念,从此善行善修,精进有成。
文殊菩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为释迦牟尼制造说法的机缘,释迦牟尼当机借用文殊菩萨制造的机缘为众人说法。二人采用的方法都是不局限于固定模式的方法。而不局限于固定模式的方法,才真正是有智慧的方法。所以,佛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都是为修行者随机而说、因势利导的方便法门。虽然这些方法都是能够帮助修行者禅行入灭的佛道正法,但也只是为修行者提供方便的随机工具而已。
释迦牟尼认为成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种之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学佛者必须谨慎思考、小心面对的关键。所以,领导者也应该懂得:所谓正确的领导方法,不过是方便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技巧而已。适合其他人的,不一定适用自己;适合其他企业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企业。正如《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连正确的方法都不应该去拘泥执著,都应该懂得取舍,更何况那些不正确的、错误的方法呢。
领导者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有智慧来支撑。用智慧去判断、选择和使用方法、策略的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的“般若行”。
八正道,孕育领导思维的逻辑
“八正道”的内涵及其关系
释迦牟尼得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憍陈如等第一批僧徒所说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四圣谛”是对苦、集、灭、道四种颠覆不破的真理的诠释;“八正道”是指可以帮助修行者通往涅槃境界的八种方法和途径的方法论。
“八正道”出自《佛说三十七品经》。这部失传了近1200余年的佛经,有关它的信息只在《大藏经》的目录中出现过,而正文内容却一直不为人知。直到2006年,这部全世界仅存一份的孤本经文才被南京博物馆发现。
《佛说三十七品经》记录了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信徒讲述的“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等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僧侣的修行规范。在这部失而复得的绝世经文中,释迦牟尼关于“八正道”是这样说的:
若弹指间,惟行正见。以知古知始知终,知内知外,知苦知习,知尽知道,知佛知法。知比丘众,知学行事,如六合所习所取欢喜变失及其归趣,知不贪之德,是为正见……若弹指间,惟行正思。为思出家、思不诤、思不杀;若惟行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形笑;若惟行正命。不以贪生活,不恚生活,不以痴生活,若惟行正业;不杀、不盗窃、不邪淫,若惟行正治;以修治四意断之事,若惟行正念。以受行四意止,亦惟行正定……是故可念行八正道。
“八正道”与领导思维
就其文字和含义来看,“八正道”的八个要素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紧密的对应循环和逻辑关系。如果按照佛教理论理解,它们彼此之间同样蕴涵着紧密的、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另外,“八正道”又与领导思维以及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三者的关系如图7-1如示:
图7-1 “八正道”、领导思维与“戒、定、慧”三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毘婆娑论》把“八正道”中八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释为:“由正见故,起正思维;由正思维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精进;由正精进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八正道”中的“正见”和“正思维”,属于慧的范畴;“正语”、“正业”、“正命”和“正精进”,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属于“戒”的内容;“正念”和“正定”表示心灵修持达到的状态,则属于“定”的范畴。也就是说,修行者按照“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等行为规范的要求持戒修行,可以达到“正念”、“正定”的禅定状态,然后在禅定中产生智慧,再运用智慧产生“正见”和“正思维”。如此往复,周而复始。如果修行者持续精进、永不懈怠地按照这种循环修持下去,就一定可以达到成佛的境界。
通过7-1图示,我们不难理解:佛教的“八正道”修持之法与企业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方法要求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只有拥有领导智慧(正见)的领导者,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正思维)和设定明确的目标;而正确的决策只有在与下属充分沟通(正语)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下属的认同、支持和有效的传播,才能促使下属产生朝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行动(正业);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一致行动,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正命)作为基础。在实施行动的过程中,又需要领导者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正精进);当领导者坚持必胜的信念(正念),并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正定)。
领导者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不断总结团队失败的教训,不断改善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个人的领导能力,才能让自己和团队获得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智慧)。而这种获取优势的过程,又是领导者提升自我能力的必要前提。
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一理论循环,笔者根据佛教“八正道”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和企业领导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对照,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加以说明(见表7-1)。
表7-1 “八正道”与领导修炼的关系
“八正道”与企业战略管理
应该说,“八正道”的逻辑层次是非常严谨的。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为修行者提供的这八种方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抛开佛教教义来看,无论是把它们用在个人的身心修炼上,还是用于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八正道”的理论都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可操作流程。例如,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就可以用“八正道”来诠释说明。
1.正见--战略构想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获取竞争优势而制订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规划,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方针、途径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