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都市小说>领袖心经> 第8章 四圣谛,佛商领袖的成功之路(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四圣谛,佛商领袖的成功之路(1)(1 / 2)

四圣谛,领导者的“因”与“果”

“四圣谛”的内涵及因果关系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信佛的前提是信因果。因果也叫报应,轮回是因果,祸福是报应。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具备了证得无上菩提的基本条件。佛说,想了解前世的行为,看看今生的状况;要知道来世的结局,想想你今生的所作所为。

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时所说的“四圣谛”即是“缘起”,而“缘起”就是“因果”。释迦牟尼慈悲,当他证悟“缘起”成佛后,由于“缘起”的道理太过深奥,有心救度众生又担心众生尚未起信念而对佛法心生怯畏,所以释迦牟尼在初转法轮时,用较为简单的“四圣谛”启发众生,以说明生命轮回、生死流转和解脱之道的“缘起”真理,从而激发众生离苦得乐的信心。因此,“四圣谛”是释迦牟尼帮助众生修行成佛的最初始法门。

“四圣谛”的“谛”是真理的意思。“圣谛”指圣人所知道的、绝对正确的真理。《中观论疏》在描述“四圣谛”时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了解和透彻“四谛”真相的人,才是圣者。可见“四圣谛”是决定和区别凡人能否成为圣贤的根本要诀。

“四圣谛”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如表4-1所示:

表4-1 “四圣谛”的内涵

为了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四圣谛”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四圣谛”的逻辑循环和轮回原理,打破“四圣谛”的次第排列,按因果顺序整理图解并予以说明如下,如图4-1所示:

图4-1 “四圣谛”因果关系图解

注:本图示只能表达“四圣谛”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概括佛法“四圣谛”博大精深的实质内涵。

从图4-1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四圣谛”的基本思想是:生死轮回,因果循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不存在无果之因。“因”是源头和过程,“果”是结果。成败皆有缘起,善恶亦是因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今生今世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生与死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人生在世的全部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每时每刻的活动和行为既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结果。在过程中种善因,必定能得善果;在过程中生恶因,必将结恶果。三世轮回,因果必报。有速报善恶的,有现世报善恶的,也有来世报善恶的,民间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是此意。

领导行为的因果模式

因果,对佛教来说是法理,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道理。今天人们所接触的领导力和管理学概念,也符合因果关系理论。比如,ISO9000所说的输入、输出就是一对因果关系。其中,输入是因,输出是果。再比如,管理学常用的过程、结果也是一对因果关系。其中,过程是因,结果是果。

近年来,管理界仍有相当多的人在争论“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推崇目标管理的人认为,领导者应该以结果为导向;而认可过程方法论的人,则极力鼔吹过程的重要性。其实二者根本无法分开,也不可能各自独立存在。

正确的过程一定会产生正确的结果,正确的结果一定需要正确的过程。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领导者就应该懂得,领导结果的成败,取决于领导过程的正确与否;领导行为的对错,决定了领导结果的好坏。领导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过程与结果之间不断地轮回循环、往复不止。

领导者的行为模式,其实用“因”、“果”两个字就可以作全面的阐述了。如图4-2所示:

图4-2 领导者行为的因果模式图

研究行为学的西方学者认为,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而笔者认为,需求既是产生动机的“因”,同时也是被欲望驱使的“果”;动机既是需求驱使的“果”,同时也是促成行为的“因”。行为既是产生结果的“因”,同时也是动机驱使的“果”;结果既是行为产生的“果”,同时也是产生下一个欲望的“因”。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明白领导之“根”,才能挖掘领导之“本”;要想成就领导之“果”,必须掌握成果之“因”。

苦谛,领导者的成败之道

苦谛的内涵

佛说:“众生皆苦。”佛所说的“苦”,不仅是指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肉体之痛和感觉上的不快乐,更是指人们对生命生死无常的“不自在”、“不永恒”、“不可主宰”以及“无法把握”的无奈和感悟。

在众生居住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重世界中,“苦”又有不同的分类。在欲界里生活的人们,因为摆脱不了食、睡、淫、财、名的“五欲”之累,在不可得、不可持续的欲望追逐过程中备受折磨、煎熬,虽痛苦不堪却不知省悟,称为“苦苦”。

因修行禅定而进入色界的人们,虽然脱离了欲界的“五欲”之累,却没有摆脱物质的“色身”之困,佛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导致的各种诱惑痛苦仍然存在。无法摆脱肉体对色身、色相的约束和坏灭所受之苦称为“坏苦”。

修炼到无色界的人,虽然不再受到“五欲”和器身色界的约束,但还会被受、想、行、识等心灵意识活动所左右,虽无肉身之苦,却有心念迁流生灭之苦,称为“行苦”。

佛教所描述的上述三界之苦,各有其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统称为“苦相”。苦相又分为“三苦之相”和“八苦之相”。所谓“三苦之相”,是指人类在接受“苦”时的状态和感受,分别为苦苦、坏苦和行苦。“八苦之相”则是相对于“苦”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分别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万苦的本质在于“三苦”中的行苦,行苦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苦”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的。

人类之所以无法摆脱“三苦”和“八苦”之困,是因为人类愚痴,被欲望的假象和无明的烦恼驱使而浑然不觉。佛教认为只有认识到“万物流迁”、“因缘和合”、“四大皆空”的本质,才能远离颠倒,看破放下,解脱束缚,永离苦海。

生命的现象是“苦”,“苦”的原因是悟不到空的本质。本质即真我,真我即佛性。佛性是看破表象、洞彻本质的大智慧,所以,佛说“烦恼即是菩提”。能够证得“烦恼即空”真相的人,都是能够证得菩提的拥有大智慧的人。众生之所以会被欲望驱使,为苦所累,就是因为没有看破万苦背后生命真相的大智慧。就像领导者一样,只有彻底了解行为表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领导者的苦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