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培养多能工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一个工人通常只需要操作一台设备,一个流生产则要求工人可以同时操作两台甚至两台以上的设备,这样就可以更灵活地调配工人。如果员工除了操作A设备,还要操作B设备、C设备,他必须是一个多能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多能工,以提高生产效率。
JIT的观念与传统的观念不一样,传统观念认为工人成为熟手后,做的时间越长越好。在传统的工厂里,一个人可能从入厂到退休都操作同一台设备,这样会造成工人感觉工作很枯燥,生活没有意义,渐渐地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JIT的观念则是一个人总是做同样的事情,做久了以后会厌烦这件事情,厌烦这件事情就会麻木,麻木以后事情反而做不好,所以需要经常调换其岗位。
经常调换岗位,能给工人新鲜感,让他更有灵感、更有创意。如果工人整天操作同一台设备,即使你让他想办法改进操作方法,他还是会一直按老样子做,但是如果让他不断换新的设备,他就会有很多创新、很多新的想法,这样对我们的改善就更有好处了。
我们培养多能工除了可以提高效率以外,还可以令这些工人生活、工作多样化,让他们在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喜欢这份工作,让他们有兴趣把工作做得更好。
单能工与多能工:
一个流生产对作业员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熟练工作单元内各工序的作业。因此培养满足要求的所谓“多能工”是必需的。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设备是按1人1台或1人多台配置的,即使1人多台,因为是相同的设备,故都称之为“单能工”。
(6)使用小型、便宜的设备
JIT不主张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批量很大的设备,它主张使用小型的、便宜的设备。
为什么呢?因为大的设备会产生一些问题。大的设备生产很快,短时间内就能生产很多中间品,下面的工序跟不上,就会造成大量积压。
另外,大设备会造成投资和占地面积的增加。
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越便宜的设备越好,这样投资少,灵活度高。
这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越高速、越通用的设备越好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到推行JIT的企业去看,它们不一定有很大型的运输设备,不一定有运转很快的设备,但是它的设备很柔性化,可以快速地布置,可以生产多,也可以生产少,量是可以调整的。
(7)生产设备“U”形布置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设备一般水平摆放,即摆成“一”字形,而JIT生产方式则主张把生产设备布置成“U”形。设备从入口到出口摆成“U”形,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少工人走动的距离,可以节省时间,可以灵活增减现场作业人员。
(8)作业标准化
如果作业不标准化,生产一个产品的时间得不到控制,那我们的节拍就得不到控制,就不能保证一个流。
因此,我们要尽量让设备流水线化。
作业标准化就是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序都有一个作业指导书,然后要检查员工是不是按指导书操作的。我原来在某企业做制造部经理的时候,就发现企业实现一个流生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求员工按作业指导书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作业指导书就是流水线,一个工序规定时间为5秒钟,员工就必须在5秒钟内完成这个动作,即使他完不成,流水线也往下流,这样就逼着员工完全按照我们的作业指导书指定的方式用5秒钟甚至4秒钟的时间就完成操作。
如果不是一个流要求员工5秒钟完成,他可能需要10秒,甚至20秒。因为他没有压力,后面也没人追着要这个东西。
所以作业的标准化,也是JIT生产方式所必需的。
5.缩短作业切换时间
所谓作业切换时间是指前一品种加工结束到下一品种加工出产品的这段时间。
生产同步化的理想状态是工件在各工序间一个一个地生产、一个一个地往下一道工序传递,直至总组装线,即单件生产单件运送。工厂中有各种各样的工序,为了实现全部生产过程的同步化,需要根据这些工序的特点,使批量尽量减少,朝理想的一个流靠拢。但这样一来,作业切换就会变得很频繁。因此,如何缩短作业切换时间就成了实现生产同步化的关键问题。
在生产现场,从一种产品换到另一种产品时,通常都要做许多“切换”的动作,此时往往要使生产活动停顿下来,因此会造成产品数量上的损失。为了避免“切换时间”的损失,许多人倾向于多生产一批产品,以减少切换的次数。但是这种做法,仅仅考虑到减少“切换”本身的成本,却忽略了工厂的整体效益,例如制造过多产品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的浪费、生产周期过长、物流混乱等等。尤其是目前市场的大趋势是走向少量多样、高品质、短交期的新竞争时代,不注重整体效益,将导致竞争力的丧失。
要实现一个流,特别是在流水线上实现一个流,有时候我们需要变换新产品。传统生产条件下在工厂里面变换新产品叫做换线,要换线我们就要把流水线停下来,把前一个产品包装完、移开,把下一个产品摆上去,再重新开动流水线。这是以往的变换方式,一般要花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有的比较复杂需要花半天时间,这就比较浪费时间了。
在JIT生产方式下,流水线的换线只需要将新的产品放到第一道工序,后面跟着生产线流动,这样就能完成换线。
所以一个流的关键就是我们怎样缩短换线的时间。前面我们说的是生产线上换线、流水线上换线,这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有一些设备上的换线就比较麻烦了,例如我们要换一个模具、一个刀具、一个工装,这时候花的时间就比较多。
切换时间可分为内部切换时间和外部切换时间。内部切换时间必须停机,外部切换时间可以事先做好准备,不需要停机。
在不停机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切换时间,我们先把外部的作业全部做好。例如我们把东西准备好,甚至可以用一个工具车把那些要更换的模具都装好推到设备旁边,这样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寻找、不用移动,也不用乱用。这是准备好外部作业时间的切换。
内部切换时间怎么减少呢?首先我们要按规定去做,按标准动作换模,这样就不会返工。有的员工工作很随意,不按规定做,装上去不合适,拿下来再装,再装、再拿,这时候就会增加换模的时间。
当然我们可以把模具标准化,减少螺丝,用夹具的方式。有一种模具是放上去以后要用螺丝拧的,但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东西使其卡住就到位了,这样也可以减少换模具的时间。
当然,还有一个调整。很多模具换完以后需要调基准,我们可以尽量设计成不需要调。
还有就是,可以利用平行作业的方法来缩短切换时间。例如本来是一个人做的事,现在两个人一起做,这时候可能就会省一半时间。
另外,切换的时候尽量手动脚不动。我们把东西都放在旁边,拿了东西就装上去,而不像有的传统企业里面,切换的时候什么都没准备好,机器停下来,需要去找这个又找那个,拿这个又拿那个,时间都浪费了。所以,一定要事前做好准备,能简化的尽量简化。
说到简化,大家要记住,在所有管理里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太复杂,所有的程序、所有的操作我们都尽量简化,越简化就越容易操作,越简化越不容易出不良品,越简化越能省时间。
这些都是可以缩短切换时间的方法。
6.制订生产节拍
一个流生产要求我们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生产节拍,那么这个生产节拍怎么制订呢?用一天的生产时间除以一天所需的生产量,这样就能算出需要每多长时间生产出一个产品。例如我们一天的生产时间是8小时,要生产800个产品,那么我们的生产节拍就可以制订为每0.6分钟生产出一个产品。
JIT关心的是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而不是为了提高设备的效率拼命生产,那样生产出来的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