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份可以通过水洗去除,分析上检测电导率来控制它,色泽主要是通过阴树脂吸附的,其它嘛,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烷基化反应后的图谱,看一看两者有没有差别,如有,我们保留乙酸乙酰萃取,如无,则省去乙酸乙酯萃取的步骤。”王近之提出能否改进的中控分析方法。
水解物的制备过程比较简单,取一些生产上已反应到终点的反应液,在实验室里进行后续的反应,几个小时就得到了粗品,用快速干燥仪进行干燥,傍晚就得到了水解物的小试样品,当夜,王近之就安排了实验员进行烷基化对比实验的投料,并向李均森打了个招呼,凌晨时由值班的分析人员杨靓青进行液相分析。
第二天上班,第一组的对比结果出来了,烷基化的图谱一模一样。再做几组对比实验还是改?吴总看了看图谱,对王近之一咬牙说:“你如认为有一定把握的,先试生产一批,一直做到碘海醇粗品,如可行,立即把工艺改掉。”
私企做事常常这样,一有希望就立即付诸行动,当然,有因为轻率而导致的失败,但也有因为快速行动而抢了先机。这只是一步不牵涉到机理的小改动,王近之充满信心地回复吴总:“我认为有十成的把握不对后面的烷基化产生影响,个人的意见是投料。”
三天后,产品烘出来了,液相的指标与原水解物一样,但色泽偏深。烷基化后过树脂是成是败才是这一步工艺改进的成败关键,大家又开始进一步的生产跟踪。